你说推荐课外书?这不是随便抓几本名著来充数的事儿。那得是能看得进去的,能喜欢的,能让他们那颗被分数和排名压得有点变形的心,找到点安慰、一点光亮的东西。别跟我提什么“对升学有帮助”,那太功利了。我说的是,能滋养生命,能让这个少年时代不那么苍白的书。
首先吧,得给点轻松的,能解压的。那种读起来哈哈乐,或者心里暖暖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哎呀,多少人是被这套书领进历史大门的?当年我可没少听人说这书有趣。它把正儿八经的历史写得跟讲段子似的,皇帝、大臣、将军,个个活灵活现,一点儿也不像历史书里刻板的画像。你知道吗,看这些书,你会突然发现,哦,原来历史是人写出来的,是人在里面摸爬滚打,有成功有失败,有聪明有糊涂。那种感觉,太真实了。它打破了历史的严肃面具,让你觉得历史离你那么近,近得就像发生在隔壁老王家。这书能让你在紧张的备考之余,放松一下神经,顺便还能开开眼界,看看老祖宗们那些啼笑皆非或者拍案叫绝的故事。你说这不比死啃教科书强?

还有那种能让人觉得世界还是美好的,比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这不是推理小说啊,别怕。它更像是一本温暖的成人童话。几个迷茫的人,把烦恼写信投进一个老旧的杂货店,然后意外收到穿越时空的回复。你看,这不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渴望的那点奇遇和指引吗?故事里的人物,他们的困惑,他们的选择,可能就映照着孩子们心里的某个角落。这本书没有大道理,就是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温暖和善意。在那么大的压力下,能读到这样一本让人觉得被理解、被拥抱的书,简直是心灵的慰藉。它告诉孩子,别怕迷茫,每个人都会有困惑的时候,而善意和勇气,总能指引方向。
光轻松可不行,还得有能打开视野,让脑袋动起来的书。别老盯着眼前这点儿事,得看看外面有多大。布莱森的《万物简史》,这人写游记一绝,写科普也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我也是服气的。他能把从宇宙的诞生到人类的出现,这么宏大得听着就让人打瞌睡的题目,写得跟个探险故事似的。读着读着,你会突然觉得,哇,原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么奇妙,我们学过的那些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不是孤立的符号,它们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演化史。这本书能给孩子一个看世界的宏大框架,让他们在学具体知识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整个知识地图里站在哪儿。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任何硬塞的知识都持久。
想让孩子有点独立思考的劲儿?那得早点接触点哲学的边儿。别听到哲学就头大,又不是要读康德黑格尔。《苏菲的世界》多友好啊!它用小说的形式,带着一个好奇的少女,一路追溯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萨特,那些听起来云山雾罩的思想家,被描绘得生动有趣。读完这本书,你可能记不住所有哲学家的名字和理论,但你至少会知道,人类一直在追问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太重要了。它能让孩子不那么轻易接受既定的东西,开始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这可比刷题重要多了,这是给未来的精神打底。
当然,文学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但怎么读是个问题。别一上来就让娃读那些大部头、啃不动的。可以从一些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开始。汪曾祺、梁实秋的散文,写吃写喝写花草写老城,平平淡淡的,但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咂摸。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在焦躁的复习间隙,推开窗闻到了花香。它告诉孩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那些藏在细枝末节里的诗意和美好。让他们的心软一点,静一点。
或者读点诗歌。随便哪本诗集都行。现代诗,古典诗,都试试。诗歌这东西,不讲道理,只讲感觉。有时候读一句诗,可能完全不懂它在说啥,但那个意境、那个情绪,就那么突然击中你了。在情绪大起大落的初三,诗歌能提供一个宣泄或者共鸣的出口。它让孩子知道,原来自己的那些无名的愁绪、莫名的欢喜,都可以用这么美、这么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在拓宽他们的情感边界和表达方式。
别忘了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比如《追风筝的人》。这书有点沉重,但它讲的人性,讲的救赎,太深刻了。友情、背叛、谎言、勇气、责任……这些词儿,平时可能只是课本里的概念,但在故事里,它们是活生生的。读这样的书,能让孩子看到人性的复杂,理解世界的参差,从而更能理解自己,理解他人。这不是简单的故事,这是人生的缩影,是情感的洗礼。
你看,我推荐的这些书,没有一本是直接跟考试挂钩的。但它们的作用,远远超过多做几套题。它们是在给孩子打底子,打的是精神的底子,思想的底子,情感的底子。让他们的视野不那么狭窄,让他们的内心不那么脆弱。
初三那年,孩子们真的太需要一个精神的角落了。一个可以躲进去,可以发呆,可以和自己相处的地方。课外书,就是最好的精神角落。在那里,他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存在,他们只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可以自由地哭,自由地笑,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
所以,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请给初三的孩子们一点点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翻翻书,去读读那些不考试的书。别怕浪费时间。这些时间,恰恰是给未来蓄力的时间。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养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开出花来。也许是一次顿悟,也许是一份坚持,也许只是一份面对困境时的平静。
说到底,阅读不是任务,它应该是乐趣,是探索,是陪伴。在最紧张的初三,让书成为孩子们最可靠、最温暖的朋友吧。让那些纸页里的故事、思想、情感,成为他们战胜焦虑、走向未来的隐形翅膀。
别犹豫了,给孩子们的书单里,加几本有趣的、温暖的、开阔的、有深度的“闲书”吧。你会发现,有时候,这些“无用之书”,恰恰是最有力量的。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