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列什么“人生必读”的书单,太大了,也太空了。我就想聊聊几本曾经在深夜里,或者在某个拥挤的地铁车厢里,把我拽进另一个时空,让我合上书本后,久久无法平静的书。它们不是什么轻松读物,有些甚至会让你感到心痛,但它们绝对值得。
《安妮日记》,你肯定听过,对吧?甚至可能在某个读书报告里写过。但我想问,你真的读懂了吗?我们总被告知这是一个关于战争残酷、关于纳粹暴行的故事。没错,但那只是背景。对我来说,这本书最震撼的,是安妮·弗兰克那股子被囚禁在阁楼里却依旧鲜活到几乎要溢出纸张的生命力。

她会抱怨母亲,会偷偷喜欢上同住的男孩彼得,会为了一支新钢笔而雀跃,会幻想战后的生活,想成为一名记者,想让自己的声音被世界听见。她不是一个圣洁的受难者符号,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点虚荣、有点敏感、才华横溢的十三四岁的少女。正是这份普通,这份日常,让那扇最终被踹开的门,显得愈发残忍。读这本书,你会忘记历史的宏大叙事,你只会心疼,心疼那个渴望看到一小片蓝天,渴望自由奔跑的女孩。她的文字,是黑暗中透出的最顽固的光。
如果说安妮的悲剧是被动承受的,那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Educated )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主动突围。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因为太压抑了。塔拉,一个出生在爱达荷州深山里的女孩,她的家庭是那种极端的摩门教生存主义者。她没有出生证明,十七岁前没进过学校,生病了不能看医生,只能靠母亲的草药和父亲的祈祷。她的世界,就是一个由原生家庭的枷锁和精神控制构筑起来的坚固牢笼。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鸡汤故事?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最撕裂的地方,是塔拉在接受教育,在看到外部世界后,与自己家庭产生的巨大断裂。她越是清醒,就越是痛苦。每一次回家,都像是一场自我怀疑的战争。书里最让我心碎的,不是她所受的那些肉体上的伤痛,而是她为了成为自己,不得不亲手斩断与家人联系时那种血淋淋的抉择。知识的救赎从来不是一键完成的轻松旅程,它伴随着连根拔起的剧痛。这本书的力量,就在于它的诚实,诚实到残酷。
从塔拉那片粗粝、狂野的大山走出来,我们去看看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内心风景。琼·狄迪恩的《奇想之年》(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
这本书很难形容。它不像故事,更像是一份冷静到极点的病理报告,解剖的是作者自己。狄迪恩的丈夫在餐桌上突然心脏病发去世,与此同时,他们的女儿也因重病昏迷住院。在一年之内,她同时面对挚爱的离去和可能的再次失去。
但这本书里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情绪泛滥。狄迪昂用一种几乎是手术刀般精准、锋利的笔触,记录下自己在那一年里的“奇想”——她会觉得丈夫只是出远门了,会留着他的鞋子等他回来穿。她不断地回溯、分析、质疑,试图用理智去理解这件毫无逻辑可言的“死亡”。这是一种智性的哀悼。文字是克制的,甚至带点冷酷,但底下是火山喷发般的情感岩浆。读这本书,你会明白,巨大的悲伤有时候不是以眼泪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一种认知失调、逻辑错乱的方式,悄悄地瓦解你的世界。那些记忆的碎片,那些日常的细节,在失去之后,都变成了最锋利的刀刃。
说完了个人命运的挣扎与哀痛,我们把视线拉远一点,看看个人是如何被巨大的时代洪流所裹挟的。李存信的《毛泽东时代的最后舞者》( Mao’s Last Dancer )。
这又是一个从底层挣扎出来的故事,但背景放在了我们熟悉的中国。一个山东青岛农村的穷小子,家里兄弟七个,穷得叮当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江青的“样板戏”艺术团选中,从此走上了芭蕾舞这条路。
这本书的画面感极强。你能看到那个在寒冬里,为了练好一个“劈叉”,把腿绑在两张长凳上,疼得龇牙咧嘴的少年;你能感受到他第一次到美国,被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震惊到失语的文化冲击;你更能体会到他在艺术与家国之间,在自由与亲情之间做出的痛苦抉择。这不只是一个舞者的成长史,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的时代的印记。从那个贫瘠、封闭的年代,到一个开放、充满机遇的新世界,李存信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天赋和努力,更是意志的胜利,是在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做出了最勇敢选择的结果。
当然,回忆录也不全是苦大仇深。有些回忆,是温暖的,是安静的,像冬日午后的一杯热茶。这里我必须提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每次读,都会有种想哭的冲动,但流下的眼泪,不是悲伤,是感动。杨绛先生用一种看似平淡、实则情深似海的笔触,追忆了她和钱锺书、女儿钱瑗这个三口之家的点点滴滴。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开篇是一个“万里长梦”,如真似幻,写尽了她晚年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思念。然后,才缓缓拉开回忆的序幕。
“我们仨”其实是一个非常紧密的精神共同体。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翻译,一起在动荡的年代里相濡以沫。书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日常琐事:钱锺书怎样“痴气”十足地搞些小破坏,然后由杨绛来“善后”;女儿阿瑗又是如何贴心懂事。但就在这些细节里,你能读到一种最理想的家庭关系——相濡以沫,彼此尊重,又各自独立。那个被他们称为“客栈”的家,是他们漂泊一生后最安稳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写给天堂的家书,也是留给我们这些后来者,关于爱与家庭最美的范本。
最后,想提一本份量极重的书,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
作者是一位前途无量的神经外科医生,在即将完成十年艰苦训练,人生要迈向巅峰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这本书,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的。
一个每天都在思考大脑、意识和死亡的医生,当死亡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他会想些什么?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从医生到病人,角色的转换让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审视。文字间充满了智慧、谦卑和对生命最深沉的爱。他没有抱怨命运不公,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地去思考一个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当一切的成就、计划、未来都被剥夺后,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在直面死亡时的那份坦诚和勇气。他记录下身体的衰败,也记录下精神世界的坚韧。他与妻子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病痛中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生命的长短或许无法选择,但生命的厚度与质量,却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本书不是关于死亡的哀歌,而是一曲关于如何“活”的赞美诗。
这些书,每一本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宇宙。它们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们是邀请,邀请你走进另一个人的生命,去感受他的体温,去触摸他的伤疤,去分享他的荣光。然后,在合上书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人生,似乎又多了一点点不同的看法。这,大概就是阅读回忆录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