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先搞明白,你是哪种人?三岁半的萌娃,想试试水花?还是三十而立的社畜,白天被工作榨干,晚上就想用琴键找点儿慰藉?抑或你是那种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劲儿,非要考级、非要登台的“狠人”?目标不同,起点有异,这选书的策略,简直是天壤之别。我见过太多人,拿着一本“人手一本”的教材,练得自己都快抑郁了,然后把怒气撒到钢琴上,怪它难,怪自己没天赋。冤不冤?这锅,教材可不背,是你没选对。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聊起吧。刚入门,手还没摸过琴键那种。市面上那些花花绿绿的启蒙教材,看得人眼花缭乱。什么《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俗称小汤、大汤啦),还有《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甚至一些国内自己编的。我跟你说,这些书,其实都大同小异,目的无非就是让你认识琴键、认识五线谱、学会最简单的指法。但关键是,哪个能让你觉得“有意思”?这可太重要了!我当年,就是从一本封面都磨破了的《小汤》开始的。那会儿,书里的小插画、那些带着名字的小曲子,比如“小星星”、“玛丽有只小羊”,简直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如果你家孩子,或者你自己,一开始就对着枯燥的音阶练习瞪眼,那十有八九,琴盖很快就要合上了。所以,别太迷信什么“权威”,找一本能激发兴趣的,画面感强的,曲子不那么难听的,这是第一要义。像《快乐钢琴教程》,或者一些本土化的、融合了儿歌元素的教材,我觉得反倒可能更胜一筹。它们可能在“体系”上没那么严谨,但却能把你拉进钢琴的世界,这不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吗?

再往后走,稍微有点基础了,指头不再像两根木棍,能摁出点儿像样的音了。这时候,技术训练的书,就不得不提了。绕不开的几个名字:《哈农钢琴练指法》、《车尔尼钢琴练习曲》,还有《布格缪勒25首练习曲》。哎呀,这仨,简直就是钢琴界的三座大山,有人爱它如命,有人恨它入骨。
先说哈农吧。这本小册子,薄薄的,曲子看着简单,却能把你练得手指头打结,手腕僵硬。它的精髓在于平均每个手指的力量和独立性,以及指尖的颗粒感。我当年练哈农,练到怀疑人生,每天都要被老师揪着耳朵说“手指要站住!手腕要放松!”现在想想,那段时间虽然痛苦,但确实把我的手指头给“掰正”了。它的确是磨练基本功的利器,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或手指力量不均者,坚持下来,你会发现每个手指都有了“个性”。但切记,别把哈农当音乐练!它是“练习”,不是“演奏”。如果你只是机械地反复,毫无乐感可言,那和对着墙壁打拳有什么区别?枯燥,而且效果减半。所以,带着脑子练,带着耳朵听,注意音色,这才是哈农的正确打开方式。
然后是车尔尼。车尔尼家族成员众多啊,从《599》、《849》、《299》到《740》,简直就是一部钢琴技法进化史。《车尔尼599》是初级入门,重点在连奏、断奏、音阶琶音这些基础元素上。《849》就更进一步了,强调手指灵巧和速度。再到《299》,那真是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对双音、和弦、分解和弦有了更高的要求。车尔尼的练习曲,比起哈农,音乐性就强得多了,它们是带有旋律和节奏的,能让你在练习技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点音乐的美。但别忘了,它还是练习曲!我见过太多学生,练车尔尼练到麻木,只求速度,不求音色,最后演奏出来的,就只有一串毫无生气的音符。所以,精雕细琢,关注每个音的质量,比盲目追求速度要重要百倍。
布格缪勒25首练习曲,我得单独拎出来表扬它!这本薄薄的练习曲集,简直就是练习曲界的一股清流。它的每一首曲子,都有一个诗意的标题,比如《纯真》、《燕子》、《牧歌》、《骑士》。练它,你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觉得是在讲故事,是在描绘一幅幅画面。它对音乐的想象力、对情感的表达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而且,这些曲子大多短小精悍,却又各自侧重不同的技巧点。比如《燕子》练的是快速跑动,《纯真》练的是连贯性。所以,如果你觉得车尔尼太枯燥,那不妨试试布格缪勒,它能让你在技术提升的同时,不失去对音乐的热爱。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这本甚至比车尔尼某些枯燥的早期练习曲更适合。
说了这么多技术训练,可别忘了乐理知识!这东西,就像学开车得懂交通规则一样,没它,你就是个盲开。《基本乐理教程》或者《和声学基础》这类书,是绝对不能少的。很多学生,甚至是弹了几年琴的,对调性、和弦功能、曲式结构一问三不知,那就太可惜了。你光是照着谱子弹,就像跟着导航走,却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要去哪儿。了解乐理,能让你“听懂”音乐,理解作曲家的意图,甚至能让你在没有谱子的情况下,弹奏和弦,进行即兴创作。我当年学和声学,真是头痛欲裂,那些什么属七和弦、减七和弦,搞得我脑子一团浆糊。可当有一天,我发现原来那些美妙的旋律,背后都遵循着某种和声规律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所以,别偷懒,乐理书,找一本讲得深入浅出,例子丰富的,慢慢啃下来。
提到乐理,就不能不提视奏。《视奏技巧训练》这类书,市面上也有不少。视奏能力,是衡量一个钢琴手实力的重要指标。有多少人,平时在家对着谱子弹得飞快,一到陌生曲子就抓瞎?我就是过来人。当年为了练视奏,老师逼着我每天弹十首没弹过的曲子,从简单的儿歌到复杂的奏鸣曲片段。那真是苦不堪言,但也正因为如此,我现在拿到谱子,基本上能八九不离十地把它弹下来。所以,别小看视奏书,它能帮你快速理解谱子,培养手指和眼睛的协同能力。
当你技术有了,乐理也懂了,那就可以开始深入接触作品集了。这时候,你的视野就该开阔起来了。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和《小前奏曲与赋格曲》是必不可少的。巴赫,那简直就是钢琴复调音乐的源头!他的音乐,每一声部都独立而有生命,你需要用脑子去思考,去分离,去平衡。弹巴赫,你的手指独立性、思维的逻辑性会得到极大的锻炼。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枯燥,因为没有太多华丽的旋律,但当你真正进入巴赫的世界,你会发现那里充满了理性的美和深刻的智慧。
然后,就该是奏鸣曲的世界了。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简直是钢琴文献的宝库。莫扎特的奏鸣曲,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充满阳光和典雅,是培养乐句感和分句能力的绝佳材料。而贝多芬的奏鸣曲,更是力量与情感的极致表达,从《悲怆》、《月光》到《热情》,每一首都充满了深刻的哲思和戏剧张力。弹奏它们,你会对音乐的结构、情感的表达、音色的层次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可不是光靠技术就能弹好的,它需要你投入灵魂,去感受,去思考。
当然,还有肖邦。哦,肖邦!他的夜曲、圆舞曲、练习曲,简直是浪漫主义的巅峰。肖邦的音乐,充满了诗意,充满了对色彩和细微情感的捕捉。他的练习曲,比如《革命练习曲》、《冬风练习曲》,不仅是技术的试金石,更是音乐性和情感表达的集大成者。弹肖邦,你需要细腻的触键、流动的连奏、歌唱性的旋律,还有对踏板的精妙运用。他的作品,会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充满幻想和激情的音乐世界。
所以你看,我说了这么多书,是不是有点头晕?别急,我不是让你把它们一股脑儿全买回去。我的意思是,这些书代表了钢琴学习的几个重要维度:技术、乐理、视奏、复调、古典、浪漫。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侧重地去选择。
最后,我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书,永远只是工具。它能给你指路,但它不能替你走路。最关键的,永远是你对待钢琴的态度,你每天枯燥练习的坚持,以及你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一本再好的教材,如果你只是敷衍了事,那它就是废纸。反过来,哪怕是本普通的练习曲集,如果你带着思考去练习,带着耳朵去聆听,它也能成为你进步的阶梯。
记住,别被“必学”两个字绑架了。探索、尝试、犯错、调整,这才是学习的常态。找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帮你选择最适合你的教材,纠正你的错误,点燃你的热情。而你自己,也得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找到那些真正能触动你心弦的旋律。当一本琴谱,不再仅仅是让你手指忙碌的纸张,而是能让你内心涌动、让你感受到生命力时,那它,才真正是你“必学”的好书。所以,别再问我到底哪本书最好,最好的书,永远是让你爱上钢琴的那一本。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