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儿,压箱底的、觉着每个老师都该翻翻的,不是啥高大上的学术专著,也不是那些教你如何“搞定”学生的速成指南。得是那些能让你看见人,看见自己,看见这世界复杂性的文字。
首先啊,你得懂点儿小孩。别光知道他们闹、不听话、沉迷手机。他们脑袋里、心里到底在想啥?那些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哪怕是普及版的,也比你在办公室里听老教师抱怨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别全信,但看看人家咋切入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任务……这些玩意儿不是让你去当心理医生,是让你明白,哦,原来一个十岁的孩子犯错,可能真是因为他那个年龄段的认知能力还没长到那儿;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叛逆,也许是他在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正常表现。你看完,再看讲台下那一张张脸,就不那么容易七窍生烟,反而会多点儿理解,多点儿耐心。哪怕就一点点,也是救命稻草啊。

然后呢,得懂点儿教育的“道”。不是那些规章制度,而是教育本源的东西。别光盯着分数,盯着升学率。咱们到底在教啥?为了啥?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妈呀,这书可能有点儿“重”,但看完真能给你醍醐灌顶一下。它讲教育不是银行存款,不是你把知识一股脑儿存进学生脑子里,而是对话,是解放,是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去改变世界。听起来有点儿远是吧?但你想想,咱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就特像“存钱”?老师讲,学生记,考试吐出来。读读弗莱雷,你会开始反思你布置的每一个任务,你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是真的在启发人,还是在规训人。这种批判性思维,对老师自己太重要了,不然很容易变成机器,只知道执行,不知道为什么。
接着,别忘了看人性的书。历史、哲学、文学,这些玩意儿看似跟“教学”没直接关系?大错特错!好的文学作品,那里面藏着多少复杂的人性、细腻的情感、不同的命运!你看《红楼梦》,看《围城》,看马尔克斯,看卡佛……你会在字里行间看到善良与丑恶、爱与恨、理想与现实交织。这些都能拓展你的认知边界,让你在面对学生各种奇葩行为、难以理解的想法时,不至于瞬间炸毛或者简单粗暴地下判断。你会想,嗯,这背后是不是还有点儿别的啥?是不是跟他成长的环境有关?是不是他没法用别的方式表达?这种同理心,这种复杂视角,不是靠培训能训出来的,得靠自己一点一滴地读,去感受。
还有一类书,是关于老师自己的。教书是个消耗巨大的活儿,耐心、精力、热情,啥都得搭进去。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压力山大。怎么才能不燃尽自己?怎么才能在这个充满挫败感的工作里找到持续的意义?这方面,心理自助类的书(得挑好的,别看那些鸡汤文),关于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甚至一些讲冥想、正念的书,都能给你喘息的空间和调整心态的工具。别觉得谈这些矫情,一个身心健康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去关照学生。这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你的学生负责。
最后,我想说,看书这事儿,真不是任务,不是“必读”就完了。得带着问题去读,带着你在教室里遇到的困惑、无奈、愤怒去读。那些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个个火种,也许并不能直接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能点燃你心里的某个地方,让你开始思考,开始尝试,开始改变。
别光盯着那些写着“教师用书”的书架,去看看心理学的,看看社会学的,看看哲学的,看看传记,看看小说。它们会告诉你,教育这回事儿,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跟整个社会、跟人性、跟历史、跟未来都紧密相连。一个老师的视野有多广,胸怀有多大,他在课堂上能给到学生的,也就有多少。所以,请老师们,多读书吧。读那些有趣的、有深度的、有温度的书,它们能滋养你,也能让你在讲台上,不那么干枯,不那么疲惫,而是闪闪发光,带着光去照亮更多的小小个体。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