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没人逼你,但你如果想在这条路上走得稍微远一点,不只是当个画图的,那下面这些书,你绕不开。我不管你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把它们塞进你的脑子,反复咀嚼,直到变成你自己的血肉。
一、打地基的几块巨石,砸也得砸进去
有些书,就像内功心法。你刚开始看可能觉得云里雾里,全是理论,枯燥得要死。但信我,某天你对着一块棘手的场地抓耳挠腮时,书里的某句话会像闪电一样劈中你,瞬间就通了。

《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
这本书,封它为我们这行的生态主义圣经,一点都不过分。麦克哈格这老爷子,简直就是个先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有人都还在疯狂地征服自然、开山铺路的时候,他就在那儿振臂高呼:停下!我们得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设计。他搞出的那套“千层饼”分析法(Layer-cake method),现在听起来好像是GIS的基本操作,但在当时,那就是核武器级别的思想革新。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二,说实话,半懂不懂。但书里那种对土地、水文、植被近乎虔诚的尊重,那种宏大的、悲天悯人的视角,彻底把我震住了。它告诉你,景观设计师不是上帝,不是在白纸上画画的艺术家,我们更像个医生,要先学会诊断大地的病症,然后用最小的干预去“治愈”和“引导”。这本书是你的职业伦理课,是你的底线。没读过它,你做的东西可能很漂亮,但没有灵魂。
《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又是一本“老掉牙”的经典。很多人说,不就是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嘛,谁不知道。知道了,和你真的理解了,是两码事。林奇做的,是把人对城市的“感觉”给语言化、工具化了。他教给你一套“读城术”。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去一个陌生城市就是个游客,跟着地图走。读完之后,我开始下意识地分析:哦,这条商业街是“路径”,这个广场是个“节点”,那片老城区是个独特的“区域”。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在某些地方会迷路,为什么在另一些地方感觉特别安心。这本书能把你的使用者视角和设计师视角缝合在一起。它让你在画下每一条线的时候,都能想象出未来走在这条线上的人,他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的是什么。这比任何效果图都重要。
二、捅破你思维天花板的“闲书”
只看专业书,人会变傻,设计会变僵。你得看点别的,看点能让你脑子“短路”一下,然后重新接上,长出新回路的东西。
《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这本书根本就不是景观教材,它是一本小说,一本诗集。但它是我心中关于空间想象力的顶级教科书。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他游历过的五十五座城市,每一座都荒诞、奇特,却又精准地切中了现实城市的某个侧面。有镜像的城市,有建立在蛛网上的城市,有不断被记忆覆盖的城市……
卡尔维诺写的不是实体,是关系,是情绪,是感知。这对我们做设计的人来说,简直是想象力的燃料库。当你拿到一个项目,觉得毫无头绪,灵感枯竭的时候,去翻一翻这本书。随便翻到一页,读一个城市的故事,别去想怎么实现它,就让那些意象在你脑子里飞。它会把你从那些条条框框的规范和甲方要求里暂时解救出来,让你重新触摸到设计的本质——创造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你的概念,很多时候就藏在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文字里。
《园冶》- 计成
我知道,一提到古籍很多人就头大。但《园冶》,你得当成一个老前辈的随笔来读。计成这位明代的大师,他没跟你讲什么大道理,他就是在絮絮叨叨地告诉你,这块石头这么放才好看,那个亭子要对着远山,这叫“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是它传递的那种“心法”。它教的不是形式,而是如何与场地对话,如何观察风、光、声音,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比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八个字,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它提醒我们,技术再牛,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让设计“长”在土地上,而不是硬生生“放”在上面。别把它当成历史文物,把它当成一种设计哲学,你会发现它跟当代的很多理念,比如在地性、可持续性,是完全相通的。
三、让你动手能力飙升的“武功秘籍”
光想不做是空谈,你总得把脑子里的东西画出来、表达出来。
《图解思考》(Graphic Thinking for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 保罗·拉索(Paul Laseau)
这本书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用笔来帮助你思考。它不是教你画得多漂亮,而是教你如何通过快速的、潦草的草图、分析图,来整理思路、推导演算。手绘思考,是设计师的第二语言。很多时候,一个复杂的逻辑关系,你用嘴说半天说不清,画几张分析图,瞬间就明了了。
这本书里的图都极其简单,就是线条、箭头、简单的体块,但组合起来却能表达非常复杂的空间关系和设计意图。它会让你放下对“画得好不好看”的恐惧,把笔真正当成你大脑的延伸。当你的手和脑能够同步,你的设计效率和深度会发生质变。我到现在,开会讨论方案,手边都得有纸笔,边说边画,这习惯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交往与空间》(A Pattern Language)-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
这本书是个大部头,像一本字典。它提出了253个“模式”,每一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我们环境中反复出现的设计问题,并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从“城市的分布”这种宏大尺度,到“窗台的高度”、“门把手的位置”这种微观细节,无所不包。
有人觉得它太理想化,太教条。别这么看。你应该把它当成一个巨大的设计宝库和检查清单。比如,你设计一个社区公园,不知道怎么入手,就可以去翻翻里面关于“公共广场”、“老人座椅”、“儿童游戏区”的模式。它不会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会启发你,从人本尺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空间里会发生什么?人们需要什么?它把宏大的设计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具体细节。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你的设计充满温暖的人情味。
书单可以列很长,但贪多嚼不烂。先把这几本啃下来,不是读,是啃。在书上画,写批注,折角,把它用旧、用脏。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它们不会直接告诉你某个项目该怎么做,但它们会改变你,改变你的眼睛,改变你的手,最终,改变你的设计。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