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是个老书虫,也爱舞文弄墨,对颜鲁公的敬仰,那是发自肺腑、深入骨髓的。第一次看到《祭侄文稿》的拓本,那感觉,就像被一道闪电劈中,又像被人揪着衣领直接扔进了安史之乱的血雨腥风里。彼时,年幼的我只觉得这字怎么歪七扭八的,远不如那些印刷体楷书端庄。可后来,当我懂得了那背后的历史,懂得了他满门忠烈、肝肠寸断的悲愤,再看那一个个饱蘸血泪的字,那墨痕淋漓处,简直能听到鲁公哽咽的哭声和不屈的呐喊。
所以,你说颜真卿的“书”,我首先要推荐的,就是他的精神,他的气节,他把生命熔铸进去的那些笔墨。如果非要具象化,那第一本,或者说第一幅,无疑是《祭侄文稿》。这哪儿是文稿啊?分明是一颗被碾碎了的心,淌出的血泪,凝成的墨迹!你看那字,时而凝重如铁,时而轻灵如烟,枯笔连绵不绝,仿佛鲁公在纸上颤抖的手。墨色浓淡,忽浓忽淡,是情绪的跌宕起伏,是生死的瞬间,是国破家亡的悲怆,是亲人离散的痛彻心扉。那些涂改、那些增删,非但不是败笔,反而是真情流露的极致,它打破了所有书法追求的“完美”,却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每一次看,我都能感觉到那股扑面而来的悲凉和壮烈,真可谓“天下第一行书”,实至名归,毫无争议。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书法艺术,更是民族气节和人类情感的伟大写照。

其次,若论他那开宗立派、法度森严的楷书,那自然是不能绕开《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先说《多宝塔碑》吧。这碑,我觉得像是颜鲁公年轻时,在规矩方圆里苦心孤诣、精研技法的写照。它笔笔精到,一丝不苟,结构严谨,法度森严,初学颜体的人,大多从它入手。我当年也是,捧着字帖,一笔一画地描摹。那时的颜鲁公,虽然已经脱离了王羲之、褚遂良的飘逸,有了自己的骨肉丰满,但总觉得还带着一丝丝盛唐气象里特有的雍容华贵,少了一点他后来那份历经劫难后的沧桑和磅礴。它就像是一位初露锋芒的少年将军,意气风发,举手投足间自有不凡,但胸中那股真正的雄兵百万、气吞山河的霸气,还在酝酿。它俊俏而不失端庄,雄浑而不失秀美,是颜体入门的不二之选。
而说到《颜勤礼碑》,这碑可就不得了了!它出自鲁公晚年笔下,炉火纯青。字势开张,笔力遒劲,筋骨内敛,血肉外显。这才是真真正正的颜体“颜筋柳骨”中“颜筋”的极致展现!看《颜勤礼碑》,你能感觉到鲁公饱经风霜后的沉稳和厚重。每个字都像一个巍然不动的巨人,扎根大地,顶天立地。那横画的蚕头燕尾,那竖画的力道千钧,每一笔都带着一股不屈的生命力。我总觉得,这里头有他经历乱世的无奈,有对家族忠义的缅怀,更有一份对大唐盛世的眷恋与坚守。它不再是《多宝塔》的端庄,而是雄浑大气、内蕴深沉,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将军,虽然迟暮,却依然目光如炬,傲骨铮铮。学颜体,若只学《多宝塔》而错过《颜勤礼碑》,那真是憾事一桩。
除了这些,还有一封书信,也是我心中颜鲁公的“书”中精品,那就是《争座位帖》。这可不是什么正经的碑刻,也不是悲痛欲绝的文稿,而是一封充满愤怒、义正辞严的抗议信。你知道吗,这信是颜鲁公在764年写给他的世交故人、当朝司徒的郭英乂的。当时郭英乂设宴,却把当时德高望重、劳苦功高的颜真卿排在了一个不甚重要的位置,反而让一些新进的权臣坐了上座。这事儿,搁一般人可能就忍了,毕竟官场嘛,讲究个圆滑。可颜鲁公是谁?他可是眼里揉不得沙子,骨头里带着风雷的人!于是他提笔就写了这封信,字字珠玑,句句带刺,直斥郭英乂不分忠奸、颠倒礼仪。
读《争座位帖》,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书法家在写字,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士大夫在咆哮!那笔法气势磅礴,纵横捭阖,比《祭侄文稿》又多了一份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墨色淋漓,如剑气纵横,如刀光剑影。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颜鲁公的浩然正气和凛然不可犯的威严。它是颜鲁公正直人格的极致体现,也是其行书艺术的又一座高峰。这封信写得淋漓尽致,酣畅痛快,每一个看它的人,都会被那种不畏权贵、坚持真理的骨气所感染。你甚至能想象到,当鲁公奋笔疾书时,胡须飞扬,目光如炬的场景。这哪里是信,这分明是一篇篇怒斥奸邪、匡扶正义的檄文!
当然了,颜鲁公的“书”还有很多,比如《麻姑仙坛记》,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仙气飘渺,却又不失庄重,带着一股羽化登仙的磅礴气象;又如《大唐中兴颂》,那种力挽狂澜、重振河山的豪迈气概,每一个字都仿佛在呼唤盛世的归来。它们各有风骨,各有韵味,共同构成了颜真卿那宏大而悲壮的艺术宇宙。
所以啊,朋友,如果你真想“读”颜真卿的“书”,我劝你别光盯着字帖,也别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技术。你得去读他的历史,读他的人生,读他那颗纯粹而又炽热的心。你得去感受安史之乱的腥风血雨,感受国破家亡的剧痛,感受士大夫的坚守和气节。你得把自己沉浸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唐,去体会他在庙堂之上与奸佞周旋的隐忍,在战场边沿为社稷奔走的忠诚,以及在亲人罹难后,字里行间那份撕心裂肺的悲痛。
他不是写“书”,他是用他的一生,他的血肉,他的魂魄,在纸上,在石碑上,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大唐忠臣传》,书写了一部震古烁今的《中国书法史》。这些“书”,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感受的,用来体悟的,用来震撼灵魂的。它们是活着的,跳动的,带着温度的。每当你凝视这些墨宝,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笔画的结构,墨色的浓淡,你看到的是颜真卿那颗金子般的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才是颜真卿真正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世代传承的“书籍”啊!它们,千言万语道不尽,万古流芳永不朽**。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