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那种为了应付语文考试、背诵默写的阅读,我说的是那种,能让你喘一口气,能让你想一想,能让你感受一下心跳不一样的节奏的阅读。2022年那会儿,世界就挺热闹的,各种信息像潮水一样扑过来,让人眼花缭乱。在那个节骨眼上,或者说,在任何一个需要沉淀和生长的年纪,这些书,我觉得特别值得你——那时候的高中生,好好捧起来读一读。
第一本,我想推的是余华的《活着》。别被名字吓到,觉得是不是很惨?确实,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被命运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兵荒马乱、大跃进、文革……所有的历史巨浪,都结结实实地砸在他的小家庭上,亲人一个个离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听着心都揪起来了是吧?但这书的牛逼之处在于,它不是光写苦难,它写的是人面对苦难的那种,怎么说呢,钝重的、顽强的、甚至是带着点儿麻木但就是不倒下的“活着”。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那么平实地,把你拽进那个时代,拽进那个人的生命里。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压抑,会觉得生活怎么可以这样?但合上书,你会发现,心里好像长出了点东西,一点点韧性,一点点对“活着本身”的敬畏。它让你看到,生活可以把一个人折腾成什么样,但他还能在地里刨食,还能赶着牛,还能讲过去的那些事儿。那些考试的压力、分数的不如意、人际的小烦恼,跟福贵比起来,也许会让你换个视角去看待。活着,就是最大的奇迹,这本书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你这个道理。

再来一本,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故事性太强了,一旦翻开,估计你很难停下来。它讲的是阿富汗,一个离我们挺远但通过新闻又好像有点熟悉的国家,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一对发小,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有友情,有误解,有残酷的现实,有跨越几十年的愧疚和救赎。哈桑对阿米尔的那种纯粹的忠诚和爱,让人看得鼻子发酸。而阿米尔年少时的懦弱和背叛,成了他一生沉重的包袱,驱使他最终踏上漫漫的自我原谅和救赎之路。读这本书,你会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同时也会思考勇气是什么?忠诚是什么?那些你心里隐藏的小秘密,那些曾经犯过的错,是不是也能有机会去弥补,去释然?异域的风情、跌宕起伏的情节,加上直击人心的情感,绝对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它让你看到,历史的车轮怎么碾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个人的选择又如何在命运的轨迹上留下深深的刻痕。
接着,我们“落地”一点,看看我们自己的社会。推荐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名字听着有点“学究”,但内容太接地气了。费老用他那种温和又锐利的笔触,把中国乡土社会独特的结构和逻辑给你剖析得明明白白。什么叫“差序格局”?跟西方的团体格局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在中国社会,“关系”那么重要?“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在哪里?书里没有大道理堆砌,都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农民的习惯、村落的形态讲起。读懂了这本书,你会突然发现,噢,原来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跟家人、朋友、邻居打交道的方式,我们潜意识里的某些观念,都是有根源的,都是从这片乡土里长出来的。它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理解你的父母,理解身边的人,也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的社会。对于即将步入更广阔大学和社会空间的你们,这本书是理解我们“从何而来”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
然后,抬头看看当下,看看我们每天被什么包围。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有点年头了,但他提出的问题,在今天这个短视频、直播、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振聋发聩。波兹曼担心的是,当一切公共话语都以娱乐的形式呈现时,严肃的思想、理性的讨论、深刻的思考,会不会就此消亡?电视(现在是互联网和手机)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它正在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新闻变得像脱口秀,政治辩论变成了表演,教育也越来越追求“有趣”和“快餐”。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冒冷汗。你会开始反思,自己每天花大量时间看的东西,是真正的获取知识还是在被碎片化和娱乐化?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是正在被廉价的快感所绑架?这本书不会给你答案,但它会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让你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不至于完全随波逐流,能保持警惕,守护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来点儿关于宇宙、生命、和万物的奇妙吧。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布莱森这人写科普,不像那些正儿八经的科学家报告,他像个好奇心爆棚的邻家大叔,带着你,用一种生动、幽默、甚至是有点儿犯傻的方式,从宇宙的起源、元素的构成、生命的诞生,一直讲到人类的进化、地球的地质变迁。他会告诉你那些科学家们有多奇葩,那些科学发现过程有多么偶然和戏剧性。你读着读着,会在庞大的时间尺度和广阔的空间尺度下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也会被宇宙和生命的精妙所震撼。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过来,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是那种,读完会让你觉得世界好大,好有趣,自己想知道的还太多太多,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会被大大激发。而且,他的幽默感能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最后,来一本“童书”?不,它远远不止。《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写的。这本书,每个年龄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高中时候读,你可能更容易理解小王子的孤独,他与玫瑰之间那种复杂又唯一的爱,他对大人世界里那些功利和虚伪的困惑和不解。那个“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的道理,“驯养”的意义,“责任”的重量,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却直指人心的深处。在升学的压力下,在人际关系的烦恼中,在对未来的迷茫里,小王子对纯真、爱、友谊和存在的意义的追问,就像一股清泉,能滋养你疲惫的心灵。它会提醒你,别忘了去看那些“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别忘了你曾经也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善意的小孩。在变得成熟老练的同时,请努力守护住内心的小王子。
你看,这些书,它们讲苦难,讲历史,讲社会,讲科学,也讲爱与孤独。它们不是标准答案,它们是一扇扇窗户,带你去看不同的风景,去思考不同的问题。高中三年,固然是学习应试技巧的关键期,但它更是你人格形成、世界观构建、独立思考能力萌芽的黄金时期。别让那些标准化的试题填满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一点留白,捧起一本书,去跟另一个有趣的灵魂对话。这些书不会直接给你加分,但它们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深度、更有趣的人。而这些,比分数重要得多,也持久得多。去读吧,去感受吧,你不会后悔的。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