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这个话题,我不想给你列一个冷冰冰的书单。没意思。因为考试这玩意儿,太个人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用在教辅书上,再贴切不过。我想聊的,是一种选书的底层逻辑,一种能让你在任何考试面前,都能迅速搭建起自己武器库的思路。
首先,你得把书分成两大类,也是你备考的两个阶段:

第一类:圣经。
对,就是“圣经”。这类书,是你整个备考体系的龙骨和地基。它的作用不是让你刷多少题,而是帮你建立对这门学科的体系感。什么叫体系感?就是让你看到一个知识点,能立马知道它在整个知识地图的哪个位置,它的上游是什么,下游是什么,和它并列的兄弟姐妹又是谁。
这种书,通常有几个特点:厚,全,而且往往不是最“应试”的。它可能是大学里最经典的那本教科书,也可能是某个领域公认的开山之作。比如,你要考法考,那刑法总论的《刑法学讲义》(对,就是你想的那位老师的)就绝对是圣经级别的存在。它不会直接教你选择题技巧,但它会把刑法的骨架给你搭得明明白白。你看完,再去看那些薄薄的应试讲义,会有一种豁然开朗、居高临下的感觉。
考研政治也一样。上来就猛啃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没问题,但如果你时间充裕,先把马哲、毛概的大学教材翻一翻,哪怕只是走马观花,你对那些话语体系的理解都会深一个层次。这感觉,就像练武功,你是先蹲马步、站桩,把内功练扎实了,而不是上来就学各种花哨的招式。
怎么找这类“圣经”?
很简单。去问你考上的师兄师姐,别问他们“哪本书最好”,要问“哪本书让你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或者,去一些高质量的论坛、社区,看那些真正的大神们在讨论什么,他们引用的、作为知识源头的是哪些书。通常,答案不会超过三本。你的任务,就是在这几本里,选一本最对你电波的,然后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啃下来。一遍不行就两遍。这本书,是你迷茫时的灯塔,是你知识混乱时的锚。
第二类:兵器。
地基打好了,你得有武器去上战场。这类书,就是你的长枪短炮,是用来实战的。它们高度应试,目标明确——就是得分。
这里的门道就多了。
真题集:这是所有兵器里的王者,没有之一。我要把“真题”这两个字给你刻在脑门上。任何模拟题,在真题面前,都是弟弟。真题是什么?是命题人思路的唯一窗口,是考点分布的最真实地图,是考试难度的唯一标尺。一本好的真题集,不光要有题,更要有透彻心扉的解析。那种只给你一个“选C”的解析,可以直接扔进垃圾桶。好的解析,会告诉你为什么选C,更会告诉你A、B、D为什么错,这个选项背后藏着哪个考点,这个考点还可能以什么形式出现。做真题,不是对答案,是“盘”它。把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都盘得明明白白,你的水平才能真正提升。
专项突破练习册:当地基打牢,真题也刷过一两遍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短板。比如公务员考试的行测,你可能就是资料分析慢,或者逻辑填空错得一塌糊涂。这时候,就得上专项了。市面上有很多这种“哪里不行练哪里”的书,比如《粉笔职教》的模块班讲义或者《华图》的专项题库。买一本,对着你的弱项,把自己变成一个刷题机器。这个阶段,别想太多,就是干!通过海量的、重复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冲刺押题卷:临近考试,人心惶惶。这时候,各种“最后三套卷”、“终极预测”就出来了。对于这类书,我的态度是:可以看,但别全信。它的最大作用,不是让你押中原题(那是做梦),而是帮你保持题感,模拟考场节奏,顺便查漏补缺,看看最新的时政热点有没有融入。考研政治的肖四、肖八,几乎是人手一份,它的价值就在于此。跟着它,你能感知到今年大概会从哪些角度去发问,能让你提前组织好相应的语言和素材。但你千万不能把宝全押在上面,否则基础不牢,给你原题你也写不出来。
一些心里话。
说了这么多,其实选书这事,到最后会发现,书只是一个“媒介”。
你以为你买的是书,其实你买的是一个学习方案,是一个老师的思路。比如,你选了A老师的课,那最好就配套用A老师的讲义和习题集,因为他的整个教学逻辑是自洽的,从理论讲解到习题巩固,是一脉相承的。最忌讳的就是“百家饭”,今天看看A老师的视频,明天做做B老师的题,后天再背背C老师的口诀,最后脑子里一团浆糊,啥也没剩下。
还有,别有“囤书癖”。看到别人推荐就想买,把书架塞得满满当当,好像书买回来了知识就自动进脑子了。结果到考前,一半的书连塑封都没拆。这纯粹是花钱买心安,是备考路上最大的“伪努力”。记住,书在精,不在多。把一本“圣经”读透,胜过把十本“畅销书”翻烂。
最终,你会明白,最重要的不是你桌上堆了多高的书,而是有多少知识真正进入了你的大脑,变成了你自己的东西。那本被你翻到卷边、画满了笔记、写满了心得的“圣经”,那套被你用红笔批注得密密麻麻的真题集,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是你在考场上披荆斩棘最锋利的武器。
所以,别再纠结了。先去找到你的“圣经”,然后配上最趁手的“兵器”,就够了。剩下的,交给时间和努力。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