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聊聊那些读完之后,会在你脑子里留下“烙印”的书,它们可能不会立刻给你答案,但会像在你精神世界里埋下的种子,不知道哪天就突然发了芽,让你看世界的眼光从此变得不一样。
一、给你一个“上帝视角”,看看人类这个物种到底在搞什么鬼

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日常的工作生活,蝇营狗苟,特别没劲?感觉自己就是个巨大的社会机器上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这时候,你需要一本书,把你从地面上猛地拽起来,带到外太空,让你看看这颗蓝色星球上,我们这群智人,几万年来到底折腾出了些什么。
这方面,《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绕不开的。
别被这名字吓到,它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个讲故事的天才,他能把农业革命、货币、帝国、宗教这些宏大的概念,讲得像邻居跟你唠嗑一样明白。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颠覆。你会发现,我们深信不疑的很多东西,比如国家、公司、法律,本质上都是我们祖先共同想象出来的“故事”。这一下就把你从现实的条条框框里解放出来了。你会突然明白,哦,原来世界是这样运转的。那种通透感,简直了。它就像一副新的眼镜,戴上之后,你再看新闻、看历史、看身边的人和事,一切都不一样了。
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宏观的,那《思考,快与慢》就是微观的。它讲的是我们自己的大脑。这本书有点厚,啃起来需要点耐心,但绝对值得。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告诉你,你的大脑里住着两个小人:“系统1”是快思考,凭直觉、情绪化;“系统2”是慢思考,需要逻辑和专注。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都是那个冲动的“系统1”说了算。看完这本书,你会开始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判断。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地不理性,充满了各种偏见。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大脑使用说明书”,虽然不能让你立刻变成圣人,但至少让你在犯傻的时候,能多一个心眼儿,对自己喊一声“等一下”。
二、当世界很吵,你需要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
生活嘛,总有那么些时候,觉得心力交瘁,被各种信息和情绪淹没。这时候,你需要一本书,它不安慰你,不教育你,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用文字给你构建一个可以暂时躲进去的世界。
我想推荐《斯通纳》。
这本书讲了一个“失败者”的一生。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教学、婚姻、家庭,似乎没有一件事是圆满的。他的一生,平静得像一潭死水。但奇怪的是,你读着这个平淡到近乎乏味的故事,内心却会被一种巨大的温柔和悲悯击中。它让你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不被理解、不被善待的环境里,仅仅凭着对文学的一点点热爱,守住了内心的秩序和尊严。这本书的后劲儿极大。它不给你任何虚假的希望,但它让你觉得,哪怕再平凡、再“失败”的人生,只要你认真地活过,就有它自身的重量和价值。在那些你觉得“我好没用”的深夜,读一读斯通纳,你会觉得被深深地理解了。
还有汪曾祺。随便哪一本他的散文集都行。汪老先生的文字,是有味道的。是昆明的雨,是故乡的咸鸭蛋,是菌子的香气。他的文章不讲什么大道理,就是写写花鸟鱼虫、吃吃喝喝、凡人琐事。但在那份不疾不徐的叙述里,藏着一种对生活最透彻的热爱。他的文字能抚平你内心的褶皱,让你觉得,人间烟一火,一蔬一饭,原来这么值得。当你被KPI和deadline压得喘不过气时,读几页汪曾祺,就像做了一次精神上的“大保健”,整个人都松弛下来了。
三、挣脱现实引力,去体验另一种“活法”
我们这辈子,只能活一次。但书本,给了我们无数次“重生”的机会。有些书,就是为了带你挣脱现实的引力,去一个你永远无法抵达的世界,体验一种你永远无法经历的人生。
说到这个,《三体》必须有姓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了。刘慈欣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无比恢弘又黑暗的宇宙图景。“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这些词读完会像钢印一样刻在你脑子里。它带来的那种震撼,是宇宙级别的。你会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那种从脚底板升起的寒意,会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抬头看星空,心里就咯噔一下。它拓展的,是你的想象力的边界。
如果想体验智力上的快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可以试试《狼厅》。这是本历史小说,讲的是亨利八世的顾问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发家史。这本书牛就牛在它的叙事视角,作者希拉里·曼特尔几乎是钻进了克伦威尔的脑子里在写作。你看不到上帝视角的评判,你只能跟着他的眼睛去看,跟着他的耳朵去听,去感受16世纪英国宫廷里那种阴冷、潮湿、充满阴谋和欲望的空气。那种沉浸感无与伦比,你会感觉自己真的活在了那个时代,在刀尖上跳舞。
四、最后,一些无法归类的“私货”
有些书,你很难把它分到哪个类别里,但它就是会不时地从你的记忆里跳出来。
比如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讲的是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他游历过的城市。但那些城市,一个比一个光怪陆离,它们是记忆之城、欲望之城、符号之城……这本书没有连贯的情节,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它像诗,又像哲学寓言。它不告诉你什么,它只是展示给你看。读它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被折叠,进入一个由纯粹的想象力构建的迷宫。它教会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有无数种。
说到底,读书是一场极其个人化的冒险。我推荐的,只是我这张航海图上被标记过的几个小岛。真正的好书,是那种能与你当下的生命状态产生共振的书。可能是一本漫画,可能是一本网络小说,也可能是一本艰涩的哲学著作。
别怕读不懂,也别怕读得慢。最好的状态是,带着你的疑惑、你的偏见、你的生活经验,一头扎进去,跟作者“吵架”,跟书里的人物“对话”。当一本书让你开始思考,开始质疑,开始重新打量你习以为常的生活时,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一本“天大的好书”。
去找你的那本吧。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