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就是一本翻不到最后一页的书,每一页都有折角,每一页都夹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私人物品。你以为你看到了流光溢彩的封面,翻开一看,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弄堂肌理;你以为你读懂了它的商业逻辑,一转身,某个街角的老爷叔又用一句“不响”把你所有的理论都给堵了回去。
所以,别谈“读懂”,我们聊聊“感受”。用哪些书,可以像一个幽灵一样,潜入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去感受它的心跳、它的体温,甚至它偶尔的神经质?

那本神神叨叨、通篇“不响”的 《繁花》 ,你绕不开它。说真的,它就是块硬骨头,尤其是对不懂上海话的朋友,读起来简直像在破译天书。金宇澄先生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复刻了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上海市声。读它,你不能正襟危坐,你得歪在沙发里,想象自己是坐在巨鹿路某个小饭馆里,偷听隔壁桌的阿宝、沪生、小毛他们在吹牛。那些你不懂的黑话,那些你没经历过的年代,全在那些黏黏糊糊、省略了无数主语宾语的对话里活了过来。这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这是一本“泡”在时代气息里的书。它给你的不是一个清晰的上海轮廓,而是一团氤氲的、混杂着烟火气、情欲和算计的城市记忆。没耐心,你会被它逼疯。可一旦你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成了那个饭局上“不响”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如果你觉得《繁花》太“野”,像一杯没过滤的烈酒,那王安忆的 《长恨歌》 就是一杯精心调制、余韵悠长的陈年黄酒。这本书,太“上海”了。它写一个叫王琦瑶的女人的一生,从“上海小姐”到寻常弄堂妇人,但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王琦瑶就是上海本身。她的命运起伏,就是这座城市的潮起潮落。王安忆的笔尖,就像一台超慢速的摄像机,从四十年代百乐门的霓虹灯,一直摇到九十年代弄堂里自说自话的电视机声音,一个女人的命运,就这么被城市的褶皱给熨平了,又抚皱了。这本书的美,是一种带着精致的哀愁的美。它让你看到上海的A面,那个永远得体、永远骄傲、哪怕落魄了也要维持腔调的A面。读完你会明白,为什么上海女人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劲儿,那是被这座城市规训出来的,也是融入骨血里的。
但是,只有A面,那不是全部的上海。你得去看看它的B面,那个疯狂、迷乱、短促而炫目的B面。去找穆时英,那个只活了三十岁的“新感觉派”天才。他的 《上海的狐步舞》 ,简直就是一部用文字拍出来的意识流电影。这本书不是让你“读”的,是让你“感受”的。全是碎片,全是蒙太奇。霓虹灯、爵士乐、舞女的口红、股票交易所的电报声、电车的火花……所有这些意象像雪花一样砸向你,让你头晕目眩。这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那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冒险家乐园。穆时英的文字有一种神经质的速度感,他写的不是故事,是感觉本身,是那个时代上海的肾上腺素。如果你想知道“摩登”这个词在当年的上海到底意味着什么,别查字典,去读穆时英。
当然,我们不能只听上海人自己讲故事。换个视角,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上海。J.G.巴拉德的 《太阳帝国》 ,就是那个绝对不能错过的“他者视角”。一个住在租界的英国小男孩,在战争中与父母失散,独自求生。他眼里的上海,没有《长恨歌》的哀怨,也没有《繁-花》的市井,而是一个充满混乱、荒诞甚至超现实色彩的巨大舞台。龙华集中营、废弃的游泳池、满载着西方奢侈品的沉船……这些场景,在一个本地作家的笔下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巴拉德写出了战争状态下,上海作为一座孤岛的奇异与残酷。这本书能把你从对老上海的种种浪漫想象中一巴掌打醒,让你看到它坚硬、冰冷的另一面。
说了半天小说,都是人造的梦。想给这些梦找点现实的支撑?那得看点杂的。
我极力推荐淳子的 《上海的红颜遗事》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民国上海的八卦小报合集,但写得极有味道。它不讲大历史,只讲那些活在历史缝隙里的女人——阮玲玉、胡蝶、张爱玲、潘素……她们的故事,比任何正史都更能让你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体温。你会知道当年的时尚风向标是什么,顶级名媛的下午茶是什么样的,一场轰动全城的绯闻背后又有哪些人性的纠葛。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把那些被符号化的人物,重新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
如果说淳子写的是“人”的血肉,那李欧梵先生的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骨架。这本书有点学术,但绝对是理解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钥匙。它告诉你,当年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电影人是怎么把西方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实搅和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上海摩登”文化的。从咖啡馆到电影院,从月份牌到新感觉派小说,李欧梵把这些文化碎片拼凑起来,让你看到三十年代的上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中心,更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实验室。读懂了它,你再去看武康大楼,感觉都会不一样。
最后,想来点轻松、私人、带着体温的,可以看看陈丹燕的“上海三部曲”( 《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 ,她和淳子写了同名书,但内容和风格不同)。陈丹燕的笔触非常女性化,非常细腻。她像是在跟你聊天,聊她家族的故事,聊她对某个老房子的感情,聊她对“上海”这个概念的私人理解。她的书,不是要构建什么宏大叙事,而是想保留那些私人的、感性的城市记忆。那种感觉,就像在一个初夏的午后,你推开一扇虚掩的门,看到了一段尘封的时光。
这些书,没有一本能告诉你“上海是什么”。它们只会像拼图一样,给你一块又一块碎片。你需要自己去走,去听,去闻,把你自己的感受也拼进去。当你走在苏州河边,晚风吹来,你可能会想起王琦瑶的某个眼神;当你挤在地铁里,被人潮推着走,你可能会想起穆时英笔下那种晕眩的速度感。
那时候,上海这本大书,才算真正为你翻开了一页。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