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太空泛了,像在问“哪种菜好吃”一样。孩子的年龄、性格、当下的痴迷点……变量太多。但我又特能理解这种焦虑。书海茫茫,随便走进一家书店,那些花花绿绿、打着“必读”“获奖”标签的书,能瞬间把你淹没。很多书,说教味儿浓得像中药,别说孩子,大人翻两页都想打瞌睡。
所以,我不想列一个冷冰冰的书单。我想聊聊那些真正能让孩子眼睛里有光的书,那些能陪他们走过一段路的,甚至能埋下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芽的种子的书。

幼儿阶段(0-6岁):种下感受力与幽默感的种子
这个阶段,别跟我谈什么“知识启蒙”。图画书的首要任务,是好玩,是建立一种愉悦的连接。孩子愿意一遍又一遍让你读,读到你口干舌燥,这本书就赢了。
首推的,必须是《野兽国》(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这本书简直是儿童心理学的一座神殿。一个发脾气的小孩,被关进房间,然后他的房间长出了森林,他坐着船到了野兽国,成了野兽大王。这趟旅程,是对愤怒情绪的一次华丽的视觉化。他征服了内心的“野兽”,然后发现,回家后,晚饭还在等着他,还是热的。那种巨大的安全感和爱,包裹着一次小小的冒险。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从不评判,只是呈现。
然后,请务必给孩子一些毫无意义的快乐。比如,五味太郎的《噗噗噗》系列。对,就是讲放屁、大便的书。大人觉得不登大雅之堂,孩子却能笑到在地上打滚。这种对身体的探索,对禁忌的触碰,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彰显。幽默感,是孩子面对这个操蛋世界最宝贵的铠甲,从小就得给他们装备上。
还有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我的神。他的书,初看有点怪,细看全是细节,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想象。《我爸爸》里那个穿着格子睡衣的无所不能的超人爸爸,《大猩猩》里那个渴望陪伴的小女孩。他的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柔和忧伤,能直接跟孩子潜意识里的孤独、恐惧和渴望对话。这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教育,不是贴标签、讲道理,而是让孩子去感受。
小学低中年级(6-9岁):打开叙事的胃口,体验阅读的“爽感”
从图画书过渡到文字书,是个坎儿。很多孩子在这里摔了跟头,从此觉得阅读是件苦差事。所以,第一批“桥梁书”和“章节书”至关重要,它们必须足够“抓人”。
这时候,就得请出罗尔德·达利(Roald Dahl)这个老顽童了。他的书,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带着一丝丝“坏”的阅读快感。无论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智斗三个农场主的潇洒,还是《玛蒂尔达》里用超能力惩罚坏校长的解气,都让孩子觉得:哇,原来书里可以这么过瘾!达利从不把孩子当傻瓜,他笔下的世界善恶分明,但又充满了奇诡的想象和黑色的幽默。他让孩子第一次尝到,沉浸在一个虚构世界里,是多么爽的一件事。
如果说达利是外放的火焰,那E.B.怀特(E.B. White)就是内敛的温光。他的《夏洛的网》,我每次读,还是会为夏洛的死而难过。这本书用最温柔的笔触,讲述了友谊、生命、死亡和承诺。它不回避悲伤,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当孩子为一个虚构角色的命运而牵肠挂肚,甚至流下眼泪时,共情的能力就在悄然生长。这比一百次“要乐于助人”的说教都有用。
这个阶段,千万别忽视漫画的力量。很多人有种偏见,觉得漫画没营养。简直是胡说八道!像蕾娜·塔基迈尔(Raina Telgemeier)的《微笑》和《姐妹》,讲的全是她自己的成长故事,戴牙套的烦恼、和妹妹吵架的日常……真实得就像发生在你家孩子身上。这种图像叙事,不仅降低了阅读门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素养训练。
小学高年级及以上(9-12+):构建自己的世界,并开始思考
当孩子的阅读能力跟上来之后,就可以把他们扔进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了。
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幻想世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最棒的礼物。《哈利·波特》当然是绕不开的丰碑,它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但除了霍格沃茨,还有很多伟大的世界值得探索。比如厄休拉·勒古恩的《地海传奇》,它没有那么多炫目的魔法对决,但它对力量、对名字、对黑暗与光明的探讨,充满了东方式的哲学思辨,格局要大得多。再比如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那是一个神学、科学、魔法交织的世界,它会引导孩子去思考一些更终极的问题:什么是灵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权威?
同时,也要让他们开始接触现实的复杂性。他们需要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偷书贼》( The Book Thief )就是这样一本杰作。它以“死神”为叙述者,讲述二战时期德国一个普通小女孩的故事。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微光,语言的力量……交织在一起,沉重,但无比动人。读这样的书,孩子会开始理解,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份和事件,它是由无数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经历构成的。
也别忘了非虚构。但请扔掉那些枯燥的百科全书。找一些叙事性强的,或者视角独特的非虚构作品。《可怕的历史》( Horrible Histories )系列,用各种屎尿屁的、骇人听闻的、八卦兮兮的细节,把历史讲得活色生香。还有像大卫·麦考利的那些建筑解剖书,比如《城堡》,他能把一个复杂的建筑结构,用清晰有趣的方式画给你看。这才是真正的知识的颗粒感,它激发的是好奇心,而不是应付考试的记忆力。
说到底,给孩子推荐书,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更不是为了炫耀。
是希望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当他们感到孤独、迷茫、痛苦的时候,能想起某个故事,某个角色。想起玛蒂尔达坐在图书馆里,整个世界都为她安静下来;想起小猪威尔伯因为一张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给他们一本书,其实是给了他们一个可以随时回去的,永远属于自己的地方。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