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地方,说是个茶馆吧,又不像。更像个老友闲话的场子,空气里总飘着一股子陈年普洱的味儿,还有他从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淘来的老物件儿,带着岁月打磨的光。我就爱坐那儿,听他瞎聊。可别小瞧了这“瞎聊”,三言两语间,他总能把那些个大道理,揉碎了,化开了,变成你喝下那口茶的余味,在心头散开。而他那些书单,往往就是从这些“闲话”里,冒出来的。
有一次,我烦躁得不行,觉得世间万物都跟自己过不去,工作不顺,生活也一团糟。我坐在他店里,闷头喝茶,一句抱怨没说,可他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睛,早就把我看了个透。他也不多言,只是慢悠悠地把一杯热茶推到我跟前,茶香氤氲。然后,他指了指他手边那本已经翻得边角都卷起毛来的《菜根谭》,指着其中一段,‘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没说什么,就那么看着我,眼神里好像藏着千言万语,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可那一刹那,我心里头那团乱麻,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开了那么一点缝。他说,这书啊,不是让你去逃避,而是教你如何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找一块自己的清净地,不被外界的潮汐卷走。他说,读透了这《菜根谭》,你就能明白,人生起起落落,都是寻常事,要紧的是你自己的心,能不能守住那份“不惊”和“无意”。

又一次,我跟他聊起历史,感叹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的渺小。老杨听了,摇摇头,说:“你啊,总是喜欢看那些大开大合的。可真正有意思的,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缝隙里。”他从柜台底下掏出一本泛黄的《万历十五年》,小心翼翼地递给我。他说,这本书,讲的不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也不是改朝换代的波澜壮阔,它就讲了那么一年,万历十五年,平平淡淡的一年。可就是在那一年里,通过几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人物,几个看似偶然的事件,黄仁宇先生把大明王朝的痼疾,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讲得清清楚楚。老杨说,他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去评判谁对谁错,也不是为了记住几个历史事件,而是想看清楚,原来历史从来不是线性的,它像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点,都可能牵动着全局。那些我们以为的“小事”,可能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读完这本书,你再看眼前这些事儿,就不会那么容易被表象迷惑了,更能看到冰山下的那一部分。他嘱咐我,不要总盯着高高在上的庙堂,也得看看那些在泥土里,在市井中挣扎的人,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底色。
还有一次,我失恋了,心碎得像一地的玻璃渣子。那阵子,我整个人都魂不守舍的,茶饭不思。老杨看我那副样子,也没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是默默地沏了杯上好的龙井,然后拿出他自己看了很多遍,书页都磨得发亮的《我们仨》。他把书推到我面前,说:“看一看吧,小伙子,这书里写的是真正的感情,是岁月磨砺出来的金子。”他没再多说一句,但我明白他的意思。这本书,杨绛先生用平实得不能再平实的文字,描绘了她和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相守相伴的几十年。没有跌宕起伏的狗血,只有相濡以沫的真情,和面对生离死别的从容与坚韧。我捧着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眼泪止不住地流。不是为我自己的悲伤,而是为那份深沉而又温暖的爱。读完,我突然明白,人这一辈子,能遇到这样一份心意相通的感情,能有这样一段甘苦与共的岁月,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值得珍惜。那些曾经的失去,虽然痛,但它也提醒你,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值得你用一辈子去守候的。老杨看我抬起头,眼睛虽然红肿,但目光里少了些许怨怼,多了些许平静,他才露出一个不易察觉的微笑,轻轻说了句:“情之所至,生死相随,不是一句空话。”
除了这些,老杨还喜欢推荐一些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内有乾坤的书。比如,有回我好奇他那些个老物件儿的来历,他便跟我讲起了古玩行的门道,顺手就提了一句《马未都说收藏》。他说,这马先生啊,讲收藏,不只是讲器物本身,更讲器物背后的文化,讲人情世故,讲眼力,讲心性。他说,你看待一件东西,不能只看它的价格,要看它的故事,看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跟看人,其实是一个道理。这书教的不是发财之道,而是审美的眼光,历史的深度,和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甚至有那么一回,我提了一嘴自己最近总是失眠,他没给我任何安眠的药物,也没说那些玄乎其玄的养生理论,而是从他那个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架角落里,抽出一本薄薄的,封皮已经磨损得看不清字迹的《禅与日本刀》。我当时愣了,这跟失眠有什么关系?他看我疑惑,笑了笑,说:“这书啊,讲的是一种专注,一种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当下,投入到一件事情里的状态。禅宗讲究明心见性,武士道讲究一击必杀。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心乱了,自然睡不着。你试试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一点点,让心定下来的法子。不是要你变成武士,也不是要你出家,只是让你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沏一杯茶,磨一方砚,都能找到那份极致的专注。当你完全沉浸其中,你的心,就有了归宿,那些浮躁和烦恼,自然就散了。”我当时将信将疑,可翻开之后,字里行间那种对“道”的追求,对“极致”的坚持,竟然真的让我焦躁的心,慢慢地平静了下来。
老杨的推荐,从来不是一份刻板的清单,它更像一盏灯,在你迷茫的时候,忽明忽灭地闪烁一下,告诉你,嘿,这条路上,还有别样的风景。他从不强求你读,也不追问你读后感,只是在你下次来的时候,不经意地问一句:“上次那本,你看了吗?”如果我点头,他便会露出一个“我懂”的表情,然后继续他慢悠悠的擦茶具,或者哼他那不成调的小曲。他推荐的书,不是为了让你变得多么博学,也不是为了让你一夜之间茅塞顿开。他说,读书啊,就像喝茶,讲究个“品”。细细品,慢慢品,品出里面的真味,品出自己心里的那份通透。那份通透,才是书真正给你的东西,比任何知识都重要。
所以,如果你问我,杨掌柜推荐哪些书?我真不好给你列个具体的书目。因为他推荐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书里藏着的人生况味,是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点点微末的智慧。那份智慧,要你自己去寻,去感悟。他的书单,从来都是活的,是流动在茶香和闲话里的。你要去他那儿坐坐,去听他聊聊,去感受他眼里的光,然后,也许某一天,某一本他随手拿起的书,就突然成了你生命里,那一道恰逢其时的光。这就是杨掌柜,一个用书和茶,温暖着每一个迷途之人的老掌柜。他推荐的,是路,是心,是活法。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