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时,我晚上躺在床上,明明累得要死,脑子却像跑高速一样停不下来,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嗡嗡作响。身体僵硬,心情烦躁,感觉自己就是一台过载的机器,随时可能冒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了某个TED演讲,讲的是正念(Mindfulness),说它能帮人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那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抵触的,觉得这玩意儿有点“鸡汤”,但我又实在是被自己的失眠和焦虑折磨得没办法了,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开始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不要紧,我发现很多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名人,或者那些在各个领域呼风唤雨的成功人士,原来都在悄悄地“玩”冥想。他们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主,而是真的从冥想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下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些人又不傻,他们忙得恨不得把一秒钟掰成两半花,如果冥想是“浪费时间”,他们怎么会投入精力去践行?于是,我开始搜罗那些被他们推荐或他们自己撰写的冥想书籍。

今天,我就想把我的这份“私人书单”拿出来,跟你们好好聊聊几本真正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被许多名人“加持”的冥想读物。这些书,没有一本是那种云山雾罩、故作高深的“玄学”手册,反而都非常接地气,可操作性极强。
第一本,我必须要提的是丹·哈里斯(Dan Harris)的《10% 幸福:一个怀疑论者的冥想之路》(10% Happier: How I Tamed the Voice in My Head, Reduced Stress Without Losing My Edge, and Found Self-Help That Actually Works—A True Story)。没错,光看这书名,你就能感觉到一股“不走寻常路”的味道。丹·哈里斯是美国ABC新闻的主播,一个典型的“老炮儿”,事业成功,生活节奏快到飞起。这样一个人,却在直播中突发恐慌症,彻底把他击垮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每天在电视上光鲜亮丽、镇定自若的主播,突然在全国观众面前“短路”,那冲击力该有多大?
他这本书,与其说是冥想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冥想入门者的心理斗争实录”。丹·哈里斯用他新闻记者那种刨根问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去探索各种自我帮助的方法,最终发现冥想才是那个“靠谱”的解决方案。但他不是那种盲目信从的人,他一路都在质疑、批判、然后带着怀疑去尝试。他的文字里充满了自嘲和幽默感,把冥想那些看似“玄乎”的概念,用大白话给你抽丝剥茧地讲明白。他不是要你一下子变得“圣人”一样,而是告诉你,哪怕只比现在“幸福10%”,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种“不求大彻大悟,但求小有改善”的务实态度,真是太合我胃口了。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找到了“知音”。他描述的那些焦虑、自我批判、思绪万千的场景,简直就是我的日常写照。他会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瞎想,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喋喋不休的播音员”。冥想不是让你清空大脑,而是让你学会与这个“播音员”和平共处。这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是很多像我这样“理性派”、对冥想充满怀疑的人的完美起点。如果你也觉得冥想“太虚了”,但又隐约觉得它可能有点用,那么丹·哈里斯就是你的“引路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戳破了冥想的神秘面纱,让它变得触手可及。我常常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人效应”,不是靠流量,而是靠真实、有力的个人故事去感染你。
接着,我不得不提的是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的《Thrive:重新定义成功与幸福》(Thrive: The Third Metric to Redefining Success and Creating a Life of Well-Being, Wisdom, and Wonder)。赫芬顿这位媒体女皇,创办了《赫芬顿邮报》,是一位真正的“人生赢家”。然而,她也曾因为过度工作,导致身体透支,在办公室晕倒,并因此摔断了颧骨。这“一跤”,让她彻底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成功”的定义。
《Thrive》这本书,不仅仅是讲冥想,它更像是一个全面审视现代生活、尤其是职场生活的指南。赫芬顿在书中提出了“第三指标”的概念——除了金钱和权力,我们还需要关注幸福感、智慧、惊奇感和奉献。而冥想,正是她提升这些指标的核心工具之一。她不是那种让你“放下一切,归隐山林”的极端主义者,她依然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女强人,只是她学会了在高速运转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赫芬顿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身处高压、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冥想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她会分享如何在忙碌的日程中挤出时间冥想,如何在面对巨大压力时保持清醒。她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充满女性的智慧和洞察力。我喜欢她那种务实而又不失理想主义的平衡感。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成功不应该以牺牲健康和内心平静为代价。冥想不仅仅是“休息”,它更是一种力量的储备,一种智慧的滋养。当我看她描述如何通过短暂的冥想来清空大脑,重新聚焦时,我就知道,这不就是我们这些社畜最渴望的“超能力”吗?那些看似“成功光环”下的名人,他们也有我们同样的困扰,甚至更甚,但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道”。
最后,当然要请出正念领域的“教父”——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他的书,尤其是那本《多舛的世事,内在的修行》(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虽然不是他亲自撰写冥想历程,但其思想和方法论被无数名人所推崇和实践。可以说,如果你看到哪个名人提冥想、提正念,其源头多半都能追溯到卡巴金。他的书不是那种“故事性”很强的,它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每一章都短小精悍,直指核心,让你在看似简单的字句中,咂摸出无尽的深意。
卡巴金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源自佛教的古老冥想智慧,以最世俗、最科学、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带到了西方世界。他创造的“正念减压”(MBSR)课程,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学校、企业,帮助了无数人。他的书,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那么多的个人故事,它纯粹、直接、充满力量。他会告诉你,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带着你自己。你的烦恼、你的焦虑、你的喜悦,都来自于你的“内在世界”。而冥想,就是让你学会“安住当下”,学会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感受,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我最初读卡巴金的书,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干”,因为它不像丹·哈里斯那样妙趣横生,也不像赫芬顿那样充满现实案例。它更像是一本哲学小册子,需要你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但正是这种“慢”,让我开始真正理解了冥想的本质。他会用非常精确而诗意的语言,引导你去感受呼吸,去观察身体的 sensations,去认识那个时刻变化的“自我”。每次读完几页,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那种从喧嚣到宁静的转变,从迷茫到清明的体验,真是不可言喻。许多硅谷大佬、好莱坞明星,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极端压力下依然保持创造力和清晰的头脑,很多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卡巴金的正念精髓。他们不需要在书里指名道姓地推荐,因为他们的日常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你看,这三本书,代表了冥想之路上的三种不同的风景:丹·哈里斯带你从怀疑的深渊走出来,告诉你冥想没那么玄乎,但真的有用;阿里安娜·赫芬顿则是在成功的顶峰,为你揭示如何在快节奏中找到平衡,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而乔恩·卡巴金,则是那个沉默的智者,他用最纯粹的智慧,为你搭建起通往内在平静的桥梁。
我个人实践下来,感觉冥想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神奇药方,它更像是一种需要长期投入的“健身”,只不过锻炼的是你的“心智肌肉”。会有反复,会有懈怠,会有抓狂,但当你坚持下来,哪怕只是每天五分钟、十分钟,你都会慢慢发现,你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觉察力,对外界的噪音有了更多的免疫力。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挠心挠肺的小事,现在或许也能一笑置之;那些让你夜不能寐的担忧,也能在呼吸中慢慢沉淀。
我不再是那个对冥想嗤之以鼻的“陀螺”了。现在,我学会了在高速旋转中,偶尔按下暂停键,给自己的内心留一片喘息的空间。这份空间,让我在面对生活的风浪时,多了一份从容和清醒。所以,如果你也像我曾经一样,在现代生活的洪流中感到迷失、疲惫,不妨从这几本书开始,踏上你的冥想之旅。它可能不会让你瞬间大彻大悟,但它绝对能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活得更通透、更自在。毕竟,那些“过来人”,尤其是那些站在金字塔尖、饱尝人间冷暖的名人,他们的选择,总归是有其道理和分量的。他们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趟出了一条路,剩下的,就看我们自己了。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