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初中那会儿,哪儿懂什么“必读”不“必读”啊?就是老师点名、考试要考、课本里提到,一股脑儿就塞到你眼前了。那时候看这些书,感觉就像在完成任务,像在挖煤,吭哧吭哧地,挖出来一块儿是一块儿儿。有些书,真说不好是喜欢还是硬啃。现在想想,有些是当年嚼不烂,现在才咂摸出点味儿来;有些呢,是当年就惊为天人,现在依然觉得是心头好;还有些,当年觉得是鸡肋,现在依然觉得……嗯,有点鸡肋,但你得承认它的存在,就像路边的电线杆子,不怎么好看,但没它不行。
那到底有哪些呢?要我说,这单子变来变去,但有些名字啊,跟钉子似的,牢牢地杵在那儿。

首先,逃不开的,是我们自己的。鲁迅。哎呀,一说鲁迅,很多人可能要皱眉头了。觉得他尖刻?压抑?当年读《朝花夕拾》,觉得里头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点意思,那什么人头蛇啊,美女蛇啊,模糊的恐怖又带着点儿好奇。闰土?一个可怜的小伙伴,手里拿着钢叉。阿Q?那辫子,那精神胜利法,当年只觉得滑稽,现在再看,心里真是堵得慌。还有《呐喊》里的那些故事,孔乙己、祥林嫂……每一个都是一根刺,扎在那个时代,也扎在心上。说实话,初中读鲁迅,能懂个皮毛就不错了,很多深层的东西,不摔打几年、不见识点世事人情,根本get不到。但初中必须读,它在你心里埋个种子,告诉你,世界不是只有眼前的花花草草,还有阴影,还有挣扎,还有痛。它让你看到文字的另一种力量,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它可以是刀,可以是火,可以是冰。
然后是老舍。他的京味儿,太浓了。《骆驼祥子》,唉,祥子啊祥子。一个拉车的,只想靠力气混碗饭,买辆自己的车,就这么点愿望,最后被时代、被社会,一点一点碾碎了。当年读,觉得祥子挺傻的,怎么就不变通呢?现在看,那是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宿命啊。虎妞的泼辣,刘四爷的精明,小福子的悲惨……每一个人物都活生生的,带着那股子老北京的劲儿。读老舍,你能闻到那种胡同里的味道,听到京腔,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
还有巴金的《家》。高家大院,那是个什么地方?规矩森严,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觉慧、觉民、觉新,三兄弟不同的路。梅表姐、鸣凤,两个悲剧的女性。读这本书,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原来“大家庭”可以把人折磨成这样,感受到那种青春想要冲破牢笼的渴望,那种新旧思想冲突的火花。当年读,可能会觉得有点拖沓,人物太多。但里头那种为了自由、为了爱情的挣扎,对初中生来说,还是挺有触动的。
再说说外国的那些大部头。
儒勒·凡尔纳!这位简直是初中生的探险启蒙导师。《海底两万里》啊,尼摩船长,鹦鹉螺号,神秘的海底世界,各种神奇的海洋生物,简直是带着你在书里潜水。《神秘岛》,一群人流落荒岛,怎么利用现有的资源,靠智慧和科学知识活下来,再造文明。当年读这两本,简直是着了魔,脑子里全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对外面的世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不光是故事好看,它悄无声息地在你心里播下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一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怎么生存?种地、盖房子、驯养动物、制造工具……简直是一本“荒岛生存手册”。鲁滨逊的坚韧、乐观、动手能力,太让人佩服了。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人面对困境时的强大潜力,会觉得没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想办法。而且,对自然,对生活,也会多一份敬畏和感恩。
高尔基的《童年》。唉,阿廖沙的童年,太苦了!外祖父的暴躁,外祖母的善良,各种舅舅舅妈的丑态,那个充满暴力和黑暗的家庭。但即便在那样的环境下,阿廖沙依然保留着对美好的向往,遇到了像“小茨冈”那样短暂的光亮。读这本书,让你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有些人的童年是那么艰难。它让你学会同情,学会理解,也让你更珍惜自己拥有的。那种底层生活的真实描绘,是很多温室里的孩子无法想象,但也必须了解的。
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那个年代的偶像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这段话,当年几乎每个人都会背。保尔经历的苦难、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他在失明瘫痪后的不屈精神……简直是“燃”的代名词。虽然现在看,可能觉得有点说教,有点过于理想化。但当年,它确实能点燃你心里那种对理想的追求,对困难的不低头。它告诉你,精神的力量有多强大。
除了这些硬核小说,诗歌和散文也少不了。唐诗宋词,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种乡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种壮阔又带着悲凉的意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种超脱与思考……初中不用你把几百首诗词都背下来,但要让你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有时候,短短几句话,蕴含的能量比长篇小说还大。
朱自清的《背影》,每次读都眼眶湿湿的。那个橘子,那个父亲爬上爬下的背影,简直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永恒画面。文字平实,情感真挚,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能直击人心。还有他的《荷塘月色》,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独自赏月的意境,很美。
说真的,这单子拉下去还能老长老长。什么《汤姆·索亚历险记》啦,《爱的教育》啦,《繁星·春水》啦……每一个书名背后,都藏着一个世界。
但是,“必读”这个词啊,它有点儿沉重,也带着点儿功利。很多时候,这些书被塞给孩子,是为了考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成了一种负担,一种不得不做的功课。这挺可惜的。这些书不是为了难为你,不是为了让你记住几个知识点,而是为了给你打开一扇扇窗户,让你看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思考方式。它们是精神的食粮,是让你内心世界更丰富、更强大、更有弹性的工具。
说到底,初中那几年,你可能还在变声期,还在跟朋友疯跑,还在为一点小事烦恼。让你静下心来读这些“大部头”,确实不容易。当年我也是,有些书翻几页就丢下了,有些是硬着头皮读完的。但现在回过头看,当年读过的,哪怕只是囫囵吞枣,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那些句子,它们像种子一样,悄悄地埋在了心里。在后来的日子里,你遇到相似的场景,经历相似的情感,突然间,“咔哒”一下,种子发芽了,你懂了,你明白了书里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做,那么想。
所以,这份“必读书目”清单,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建议清单,一个导航图。它告诉你,这个年龄段,有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思考和经验,读一读,对你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是大有裨益的。它不是让你把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刻在脑子里,而是让你去感受,去链接,去激发你自己的思考。
别把阅读当成苦差事。你可以试试找个舒服的姿势,配点儿小零食(别弄脏书!),想象自己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进行一场奇妙的旅行。在《海底两万里》里坐着潜艇遨游深海,在《骆驼祥子》里跟着祥子趟过老北京的泥泞,在《家》里感受旧时代大家庭的压抑气息……把自己放进去。
当然,除了这些“必读”的,初中也是你兴趣开始萌芽的时候。也许你迷上了金庸的武侠世界?也许你喜欢上看科普杂志?也许你被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迷住了?这些,一样重要!“必读”是打基础,兴趣阅读是拓宽边界,是找到真正的热爱。二者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因为有了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你才更有可能啃下那些“必读”的硬骨头。
所以,别太纠结于“必读”两个字。把它看作是前人给你指了条道,这条道上,有前人留下的宝藏。去挖一挖,能挖到什么,能学到什么,全看你自己。最重要的是,拿起书,翻开第一页,让文字流淌进你的脑海。那才是阅读真正开始的地方。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