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
每次有人这么问,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是:你要这书单干嘛?是想考个WSET证,在简历上多一行字,显得自己特有品味?还是真心想把这摊水搅明白,想知道杯子里那点液体,到底藏着什么名堂?

出发点不一样,那看的书,走的路,可就天差地别了。
如果是前者,为了考证,那简单。去把官方教材啃烂就行,别想别的。那些教材就是为了考试设计的,知识点密集,逻辑清晰,是最高效的通关秘籍。但说实话,那玩意儿读起来,跟读高中化学课本没什么两样,干巴巴的,没什么灵魂。你考过了,你懂了“马尔贝克在阿根廷表现出色”,但你可能永远也感受不到门多萨高原上,那种带着尘土味的阳光是如何炙烤葡萄,最终浓缩成杯中那紫罗兰和黑巧克力的风暴。
如果你是后者,是真正想一头扎进来,用味蕾和大脑去探索这个奇妙世界的人。那么,我的朋友,咱们可以好好聊聊了。我的书单,是给你们这种人准备的。
首先,扔掉所有那些教你“三分钟入门红酒”的速成读物。那些东西是知识的毒药。它们会给你一种廉价的满足感,让你以为自己懂了,但实际上只是在脑子里塞满了一堆孤立的、随时会被忘记的标签。
你要建立的,是一个思维框架。一个能让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底层逻辑。
所以,第一本,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圣经,毋庸置疑是休·约翰逊和杰西斯·罗宾逊的《世界葡萄酒地图》(The World Atlas of Wine)。
别被“地图”两个字骗了。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地图册。这本书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用一种上帝视角,把风土(Terroir)这个葡萄酒世界里最核心,也最玄学的概念,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视觉化地呈现在你面前。左边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线、土壤构成、坡向、河流,右边就是对这个产区风格的精妙解读。你看着那张勃艮第的地图,从第戎一路向南,金丘那条窄窄的山坡上挤满了多少如雷贯耳的名字。你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什么那条路的两边,葡萄园的价格能差出几个零。
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它是用来“用”的。每当你开一瓶酒,无论是旧世界的经典,还是新世界的奇葩,第一件事,就是去翻开这本书,找到它来自的那个角落。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风。慢慢地,你脑中就会形成一张属于你自己的,活的,流动的味觉地图。我敢说,任何一个自称搞酒的,书架上没这本书,我都觉得他底气不足。它就是你的定海神针。
有了宏观的地理框架,你还需要一个微观的品鉴工具。这时候,我强烈推荐拉杰·帕尔(Rajat Parr)和乔丹·麦凯(Jordan Mackay)合著的《品酒师的味蕾地图》(The Sommelier’s Atlas of Taste)。
这本书简直是品鉴的作弊器。市面上太多讲品鉴的书,都在教你看、闻、尝那老三套,然后给你一堆香气词汇让你去套。什么黑醋栗、覆盆子、皮革、湿树叶……新手很容易就陷进这种“猜词游戏”里,把品酒搞得像玄学。
但这本书不这么玩。它直接告诉你,经典产区的经典葡萄酒,它们的“骨架”是什么。它告诉你,夏布利的酸,是那种锐利如刀锋、带着咸鲜蚝壳味的酸;而默尔索的酸,则被圆润的黄油和烤榛子包裹着,是一种有质感的、奶油般的酸。它教你抓的是结构感——酸度、单宁、酒体、余味。这些才是构成一杯酒高级感的基石。这本书读完,你再去喝酒,就不再是盲人摸象,你会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那根贯穿始终的“线”,那种属于某个产区的、无法被模仿的“签名”。
当然,光有理性的框架还不够,酒的世界充满了人情味和浪漫故事。所以,你需要读点“闲书”。在这里,我首推科米特·林奇(Kermit Lynch)的《探索葡萄酒的感官之旅》(Adventures on the Wine Route)。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简直就是一篇写给法国乡土葡萄酒的深情颂歌。林奇是个美国的酒商,他开着他那辆破雪铁龙,在法国的乡间小路上一路寻访那些尚未被商业化浪潮吞噬的独立小农。字里行间,你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固执的、可爱的酿酒人。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让你明白,每一瓶伟大的酒背后,都有一个偏执的灵魂。读完这本书,你再喝卢瓦尔河的天然酒,或是罗纳河谷的那些粗粝却充满生命力的歌海娜,你会觉得,你喝下的不仅是酒,更是那个酿酒师一整年的阳光、汗水和喜怒哀乐。
好了,葡萄酒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说说烈酒。
烈酒的世界,水更深,门道更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你想系统了解,我推荐一本入门奇书,戴夫·布鲁姆(Dave Broom)的《威士忌:一份详实的品鉴指南》(Whisky: The Manual)。
千万别被那些动辄几百上千页的威士忌大部头吓到。布鲁姆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品牌故事,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这酒,到底该怎么喝?加水?加冰?还是做成Highball?他会告诉你,有些单一麦芽,加一两滴水,香气会像花一样绽放开来;而有些谷物威士忌,做成Highball才是它真正的归宿。这本书彻底打破了“纯饮至上”的政治正确,把品饮的自由还给了我们自己。它建立了一个以“风味阵营”为核心的分类法,让你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而不是在产区和品牌的迷宫里打转。
如果你对烈酒的兴趣不止于威士忌,想要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那么艾米·斯图尔特(Amy Stewart)的《醉酒的植物学家》(The Drunken Botanist)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
这本书的切入点堪称鬼才。它不从酒的种类分,而是从酿酒的植物原料说起。从大麦、玉米、龙舌兰,到各种奇奇怪怪的草本、香料、水果。你会发现,一瓶金酒,可能就是一部微缩的植物百科全书;而那些苦艾酒里的神秘气息,则来自欧洲古老的草药学。这本书就像一个知识的枢纽,把植物学、历史、化学、鸡尾酒文化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读完它,你再去酒吧,看着酒架上琳琅满目的瓶子,它们在你眼里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一棵棵植物,经过发酵、蒸馏、陈年,最终完成的奇妙生命旅程。
最后,我想说,所有的书,都只是地图和拐杖。它们能为你指明方向,能让你在迷路的时候有个依靠。但真正的旅程,必须用你自己的脚去走,用你自己的舌头去尝。
别怕喝错,别怕说错。这个世界上最可笑的,不是那些分不清赤霞珠和梅洛的新手,而是那些背了一肚子理论,却不敢开口,不敢尝试,生怕自己“不够专业”的“伪专家”。
把书本的知识,在酒杯里印证;又把酒杯里的感受,带回到书本里去思考。如此循环往复,你才能真正拥有属于你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味觉体验和知识体系。
这,比任何一张证书,都来得珍贵。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