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别指望我给你一份冷冰冰的“必读清单”。我想给你的是几把钥匙,每一把都能打开一扇通往不同法式灵魂的门。
咱们先从那个绕不开的名字开始吧,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很多人一上来就啃他的哲学文章,然后大呼看不懂,放弃了。错了,大错特错。你应该从他的小说开始,特别是那本薄薄的,却能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你灵魂的《局外人》(L’Étranger)。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读它的感觉。那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感受一种温度,一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能把人烤干的阳光。主人公默尔索,他不是冷漠,他只是诚实得可怕。他不说谎,不对社会的繁文缛节妥协,于是整个世界都宣判他有罪。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加缪没跟你长篇大论讲荒诞,他直接把那种感觉,那种你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的疏离感,狠狠砸在你脸上。读完后,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比如在拥挤的地铁里,或者在无聊的会议上,突然就理解了默尔索。那一刻,你会觉得脊背发凉。
如果《局外人》是烈日下的独行,那加缪的另一部《鼠疫》(La Peste)就是漫长黑夜里的共舞。这本书现在读,简直是量身定做。一座被瘟疫封锁的城市,一群被困其中的人。有选择逃避的,有默默坚守的,有利欲熏心的,也有像里厄医生那样,明知一切努力可能都是徒劳,却依然选择“与这场无休无止的失败做斗争”的人。这里面没有英雄,只有在围城之中,选择如何保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的普通人。它讲的是灾难,但内核却是关于反抗和团结的微光。
好了,从加缪那片炙热又冷静的土地上暂时离开,我们去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色彩斑斓,却又心碎到极致的世界。来,认识一下鲍里斯·维昂(Boris Vian),和他那本美得不像话的《日子的泡沫》(L’Écume des jours)。
你如果期待一个传统的故事,那你别碰它。这本书是一个梦,一个用爵士乐、爱情和超现实想象力编织的梦。在这里,男主角的厨房里有能根据弹奏的曲子调出不同味道鸡尾酒的钢琴(Pianocktail),鳗鱼会从水龙头里钻出来,爱情会让房间的墙壁变得圆润。女主角克洛埃因为肺里长了一朵睡莲而日渐衰弱,只能靠周围簇拥着鲜花来维持生命。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诞?但维昂的文字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你心甘情愿地沉溺其中。可当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随着克洛埃的病情恶化而逐渐褪色、崩塌时,那种心痛是如此真实,如此锐利。它用最梦幻的形式,讲述了最残酷的失去。这本书,是写给所有相信过爱情,又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的人的童话挽歌。
说完了心碎,我们再聊聊另一种法国特产:那种混合着慵懒、迷茫和一点点残忍的青春。那你就必须读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çoise Sagan)的《你好,忧愁》(Bonjour Tristesse)。萨冈写这本书的时候才18岁,我的天,那才华简直是倾泻而出。
故事不复杂,一个少女和她风流的父亲在海边度假。当父亲试图再婚,少女因为害怕失去父亲的爱和自由的生活,策划了一个恶作剧,最终导致了悲剧。但这本书的灵魂根本不在情节,而在那种独特的“法式氛围”。夏日的阳光,松弛的肌肤,无尽的闲暇,和潜藏在这一切美好之下,那种百无聊赖、一触即发的青春残酷物语。萨冈的笔触,冷静、精准,带着一种事不关己的优雅,把少女塞茜尔内心那些自私、敏感又脆弱的小心思写得淋漓尽致。这本书就像一杯加了冰的烈酒,初尝清冽,回味却是无尽的忧愁和怅惘。
当然,提到法式书籍,绕不过那座大山——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我知道,这套书的厚度足以让任何人望而却步。所以我的建议是,你不需要“读完”它,你需要的是“体验”它。
去找第一卷《 Swann’s Way》的开头,找到那段关于玛德琳蛋糕的描写。就读那几页。主人公把一小块蛋糕浸在红茶里,放入口中的瞬间,一股久违的味道和气味,瞬间唤醒了沉睡的童年记忆,整个贡布雷的往事如画卷般展开。这就是著名的“普鲁斯特时刻”。他告诉你,记忆不是靠大脑去“想”的,而是被储存在我们的感官里。一种味道,一段旋律,就能打开通往过去的任意门。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抓住了整部巨著的钥匙。这本书不是用来读情节的,它是用来感受时间的流动、记忆的不可靠以及艺术如何能对抗遗忘的。别怕它,把它当成一个可以随时进入、随时离开的记忆博物馆。
如果觉得上面这些都有点“年代感”,想要一些更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那我强烈推荐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被称为“无人称自传”。她不是在写“我”的故事,而是在通过“我”的经历,书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她的代表作《悠悠岁月》(Les Années),简直是一部法国社会的个人编年史。她从一张张老照片、一首首流行歌曲、一个个新闻事件、一些当年的流行语开始,串联起自己从战后童年到21世纪的生命历程。读这本书,你会感觉自己坐上了一台时光机,看到了社会的变迁,观念的演进,以及时间是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的。她的文字冷静、克制,像手术刀一样精准,不带一丝滥情,却能让你在某个瞬间,因为某个似曾相识的细节而潸然泪下。她写的虽然是法国,但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的感觉,是全世界共通的。
最后,如果你胆子够大,想看看当代法国文学最尖锐、最富争议、也最让人不舒服的一面,那就去读读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他的书,比如《一个岛的可能性》或者《屈服》,就像是对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份病理学报告。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孤独、绝望、丧失欲望的中年白人男性,他们是这个消费主义和后现代社会里精神上的“病人”。维勒贝克的文字充满了讽刺和挑衅,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代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读他的书是一种冒犯,一种挑战,你可能会讨厌他,但你无法忽视他。他是当代法国文学一个无法绕开的、黑暗而深刻的存在。
还有很多,比如罗曼·加里的《童年的许诺》,用最温柔的笔触写最深沉的母爱;比如穆里尔·芭贝里的《刺猬的优雅》,讲述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女门房和天才少女之间关于哲学、美和阶级的秘密友谊。
你看,法式书籍的世界太广阔了。它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个光谱。一端是加缪式的理性与荒诞,另一端是维昂式的疯狂与浪漫;一头是普鲁斯特对内心世界的极致探索,另一头是埃尔诺对集体记忆的精准描摹。
别再问“有哪些”了,随便挑一把我给你的钥匙,推开那扇门,走进去。去感受那里的阳光、雾气、咖啡香和隐隐的心碎。你会发现,你读的不仅仅是书,更是另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