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敲门砖:那些教你“感受”的书
刚入门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塞满了功能、流线、结构,人是麻的。建筑好像就是解数学题,怎么把房间塞进去,怎么让柱网对齐。下面这几本,就是来给你“解冻”的,它们不教你怎么画,只教你怎么看,怎么听,怎么触摸。
首推,不,是必须放在枕边的,是彼得·卒姆托的《建筑思考》。这本书薄得像本诗集,说真的,它就是一本关于建筑的诗。卒姆托这个老头子,不说大道理,他跟你聊他外婆家的厨房门把手,聊一片石头的温度,聊声音在空间里的回响。他让你明白,建筑的起点不是平面图,而是一种氛围,一种记忆,一种对生活的深情凝视。读这本书,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你每天穿过的走廊,触摸的墙壁,都在跟你说话。它把建筑从一个冰冷的技术问题,拉回到一个温暖的质感世界。这本书你得反复读,每次感觉枯竭了,就拿出来闻一闻,像闻一块刚刨好的木头。

接着,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一个文学家写的书,凭什么在建筑圈封神?因为它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我们被现代主义的“光亮便是好”洗脑太久了,以为玻璃幕墙、大白墙就是高级。谷崎润一郎用他细腻到变态的笔触,告诉你东方美学的精髓在于阴翳。厕所为什么要是暗的,漆器为什么要在幽光下才美,女人为什么在昏暗的和室里更有魅力……他写的不是建筑,是光与影的舞蹈,是美如何在一个不那么“清晰”的世界里浮现出来。看完这本书,你再去看那些老园林、老宅子,眼神会立刻变得不一样。你会开始欣赏角落里的黑暗,开始理解留白和含蓄的力量。这简直是对抗设计“曝光过度”的一剂猛药。
还有一本,是尤哈尼·帕拉斯玛的《肌肤之目》。如果说卒姆托是感性的呢喃,那帕拉斯玛就是把这种感性上升到了现象学的哲学高度。书名就够狠了,“肌肤之目”,眼睛长在了皮肤上。他批判了整个西方建筑传统里“视觉中心主义”的霸权。建筑不只是用来看的!你感受过赤脚踩在不同材质地板上的区别吗?你闻过雨后混凝土墙的味道吗?你听过风吹过不同窗户缝隙的声音吗?这本书会逼着你调动全感官去体验空间,让你从一个二维的“看图师”,变成一个四维的“空间导演”。
这三本,是你的入门三件套。它们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它们能救你的“建筑魂”。
二、洗脑液:那些重塑你世界观的书
感受力被唤醒之后,你就需要一些“烈性”的东西来冲击你的固有思维了。下面这些书,读起来可能有点痛苦,甚至会让你怀疑人生,但读懂了,你的设计认知会直接跃迁一个维度。
首先,是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本书,简直就是对现代主义“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一记响亮耳光。文丘里振臂高呼:“少即是无聊(Less is a bore)!” 在那个非黑即白、追求纯粹的年代,他告诉你,生活本来就是乱七八糟的,建筑为什么不能既这样又那样?他赞美那些“不纯粹”、“杂糅”、“模棱两可”的设计,从罗马的巴洛克教堂一路说到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这本书会把你从对“纯净”、“统一”的病态迷恋中解救出来。它赋予了你一种设计的自由——承认复杂性,拥抱矛盾性。这本小黄书(它的封面是黄色的)是所有后现代建筑师的《圣经》,也是每个想打破规矩的年轻人的精神兴奋剂。
然后,是疯子雷姆·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警告: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体验”的。库哈斯用一种电影蒙太奇式的手法,写了一部关于曼哈顿的“反向宣言”。他没分析任何一个建成的大师作品,反而去研究那些摩天楼、康尼岛游乐场、自动化餐厅背后的一种疯狂的、自发的“拥挤文化”。他告诉你,城市不是被规划出来的,是自己长出来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这本书里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图画、宣言和故事,让你看得头晕目眩,但看完之后,你再看任何一个大都市,都会看到它表面之下的欲望和逻辑。它不是理论,它是一个城市宣言,一部关于大都会的史诗。读懂了库哈斯,你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分裂。
如果说库哈斯是烈酒,那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就是一碗温润的鸡汤,但后劲极大。这本书长得像一本字典,里面没有一张华丽的效果图,只有253个“模式”。从“如何选址”这种大问题,到“窗台应该多高”、“门廊应该什么样”这种小细节,它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它不是一本规范,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创造舒服的地方”的用户手册。亚历桑德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建造自己的家园,建筑师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独裁者。这本书充满了人本主义的光辉,它教你观察生活,相信直觉。虽然很多建筑师觉得它过于理想化,但它那种对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关怀,是今天所有冰冷建筑最缺乏的东西。当你做设计做得心烦意乱时,随便翻开一个模式语言的词条,都能找到慰藉和启发。
三、私房菜:那些藏在书架深处的宝贝
除了上面那些“必读经典”,还有一些书,它们可能没那么出名,但就像一家只有老饕才知道的馆子,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我知道,你会说这不也是经典吗?但我要你换个读法。别把它当成一本正经的理论书,把它当成一个愤怒青年的战斗檄文来读。柯布充满了偏执、狂妄、甚至法西斯式的激情,他像个传教士一样,用排比句和感叹号,宣布旧时代已经死了,机器美学才是未来。你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同意他,而是为了感受那种彻底决裂的勇气和塑造新世界的野心。跟柯布西耶这位巨人吵一架,你会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现代主义宣言。
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建筑如何学习》。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建筑师的一盆冷水。我们总以为建筑竣工那一刻就是永恒,但布兰德告诉你:不,那只是生命的开始。他研究建筑在时间长河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被改造的、被抛弃的。他把建筑分为“快层”和“慢层”,有的部分几百年不变,有的部分几年就换。这本书会让你从一个“造型师”的心态,转变为一个“园丁”的心态。你设计的不是一个静物,而是一个会呼吸、会变老、会演变的生命体。它教会了我们谦卑,教会了我们思考建筑的适应性。
最后,如果你需要一本书,向你的父母、朋友、男/女朋友解释你到底在干嘛,为什么对一栋破楼那么激动,那就读保罗·戈德伯格的《为什么建筑重要》。戈德伯格是普利策奖得主,他的文字没有一点建筑圈的臭毛病和黑话,写得平实、优美又有力。他会告诉你,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壳子,它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承载了我们的记忆,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本书是最好的建筑评论入门,也是最好的公众沟通桥梁。它能帮你找回做建筑的初心。
书单可以一直列下去,但关键不是你读了多少,而是哪本书真正地“击中”了你。找一个下午,别刷手机了,泡杯茶,翻开其中一本,让那些文字带着你,去触摸那些遥远或身边的墙壁,去感受那些光影的变化。
建筑,最终还是关于人的故事。这些书,就是故事的入口。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