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搞那些大而全的列表,我就聊聊我自己书架上那些被翻得起了毛边、被咖啡渍浸染过、在无数个深夜里陪我死磕的家伙们。它们不一定最新,也不一定最“网红”,但绝对是能让你从一个只会“扒带”的门外汉,慢慢摸到编曲门道的硬货。
地基篇:那些让你“知其所以然”的压舱石
别急着上手就想搞个大编制,先把地基打牢了再说。和声,这玩意儿,绕不开的。它就像建筑的钢筋水泥,你的旋律再华丽,和声一塌糊涂,整个房子就是危房。

-
《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
对,就是那本传说中的“苏联大黑砖”。很多人看到它就头皮发麻,觉得古典、过时。但我要说,这恰恰是它的牛逼之处。它给你建立的是一套极其严谨、逻辑缜密的 四部和声 思维体系。这套体系,就像是音乐的“语法书”。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写一首严格的古典四部合唱,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它,你能彻底搞明白和弦是怎么连接的,声部是怎么进行的,音乐的张力与解决是怎么一回事。
啃这本书的过程是痛苦的,真的。你会无数次想把它扔出窗外。但请相信我,当你能独立完成里面的习题时,你再去看流行音乐的和弦进行,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你会瞬间明白为什么那个地方用那个和弦听起来那么“对”,为什么下一个和弦可以那么接。这是内功,是心法,是你看懂所有武功招式的基础。 不要怕它老,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
《爵士理论》 (The Jazz Theory Book) by Mark Levine
如果说斯波索宾是少林派的易筋经,那马克·莱文这本就是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它完全是另一套话语体系,更自由,更色彩斑斓。从 II-V-I 这个爵士乐的万能公式,到各种 替代和弦 、 引申音 、 调式 ……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你会发现,原来和弦不只有大三小三,还有那么多奇奇怪怪又好听得要死的“颜色”。这本书的实践性极强,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告诉你“怎么用”。你看完一章,马上就能在键盘上弹出几个听起来很“骚”的和弦进行。对于做流行、R&B、Funk甚至电子乐的编曲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弹药”简直是无穷无尽的。把古典和声的严谨,和爵士和声的色彩感结合起来,你的武器库就比别人丰富太多了。
招式篇:直接告诉你“怎么干”的工具箱
内功练好了,就得上招式了。编曲不仅仅是写和弦,更是乐器的组合与对话,是音色的搭配与呈现。
-
《管弦乐配器法教程》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by Samuel Adler
又是一本大部头。别被“管弦乐”三个字吓跑了。你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完整的交响乐队,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本极其详尽的 乐器性能说明书 。
它会告诉你,小提琴在哪个音区音色最华丽,在哪个音区最空灵;长号的滑音是怎么做到的;双簧管和单簧管的声音混在一起是什么效果。它把整个乐队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在今天这个软音源满天飞的时代,这本书的意义反而更大了。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真实的乐手,而是冰冷的采样。你必须比任何时候都更了解这些乐器的“脾气”,才能让你的MIDI听起来不那么“塑料”。
想让你的弦乐部分听起来真实吗?想知道铜管怎么写才能辉煌而不刺耳吗? 把这本书当字典查 ,没错,就是字典。每次你要用一个不熟悉的乐器时,就去翻翻它,看看它的音域、特性和经典用法。久而久之,这些乐器的形象就会在你脑子里活起来。
-
《流行音乐创作与编曲:和声篇》 by Rikky Rooksby
如果说前面几本都是大餐,这本就是精致实用的快手菜。作者非常直白,不跟你扯太多高深的理论,直接给你总结了流行音乐里最常用、最有效的 和声套路 和 编曲模式 。
比如,他会告诉你卡农进行在流行歌里是怎么变化的,会分析酷玩乐队(Coldplay)的歌是怎么用简单的几个和弦创造出宏大感觉的。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即插即用”。你看完一节,立刻就能应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获得正向反馈。对于刚入门,急需建立信心,或者在创作中卡壳的朋友,这本书简直是救星。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哥,拍着你的肩膀告诉你:“别想那么复杂,就这么干,准没错!”
思维篇:比技术更重要的“音乐观”
最后,我想聊两本“非典型”的书。它们不教你具体的技术,但它们能重塑你的音乐审美和制作人思维。
-
《制作人的角色》 (The Producer’s Role) by a Berklee Online course author (这类书有很多,伯克利系列尤其推荐)
编曲在现代音乐工业里,很多时候是和制作人角色重叠的。你不仅要懂音乐,还得懂录音,懂音色,懂风格。这类书会教你如何从一个“上帝视角”去审视一首歌。
它会让你思考:这首歌的核心情感是什么?我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去表达?鼓和贝斯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人声要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里?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和声与配器。它是一种 全局观 ,一种对最终成品负责的意识。一个好的编曲,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完整、和谐、且能打动人的“声音产品”。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成为那个产品的“总设计师”。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by George Lakoff
哈哈哈,看到这个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一本语言学的书,跟编曲有毛关系?关系太大了!
音乐,本质上也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声音来传递情感和故事的语言。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隐喻构建的。比如我们说“爱是一场旅行”、“争论是一场战争”。
那么,音乐呢?一个厚重的bassline,是不是像大地的 支撑 ?一段飘渺的弦乐,是不是像天空的 笼罩 ?一个越来越快的节奏,是不是在隐喻一种 紧张 或 兴奋 的情绪累积?当你开始用“隐喻”的思维去思考编曲,你的创作就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你会开始问自己:我这个军鼓的音色,是在“敲打”听众,还是在“轻抚”?我这段钢琴,是像“流水”一样,还是像“石头”一样?
这种思维训练,能让你的音乐充满 画面感 和 叙事性 。这,才是编曲的灵魂所在。
书单可以无限列下去,但说到底,书是地图,不是目的地。最重要的,永远是关上书本,打开你的DAW,去拧旋钮,去拖拽MIDI,去录下那些糟糕的、笨拙的、但属于你自己的声音。
去啃吧,去实践吧,你的音乐在等你呢。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