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真要问我,鲁迅究竟推荐了些什么?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图书馆里一排排整齐的书脊,而是一幅幅画面:深夜里,他伏案翻译,青灯如豆,笔下流淌出异域的血与泪;演讲台上,他掷地有声,斥责着国人麻木不仁,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对真正思想、真正文学的呼唤;书信里,他循循善诱,劝青年多读些“硬书”,少去追逐那些浮光掠影。这,才是他“推荐”的姿态啊!
他首先推荐的,是思考的力量。那些能够剖析社会、直面人性的作品,是他念兹在兹的。比如说,他对俄国文学的推崇,那简直是发自肺腑。你说,那片冰天雪地里长出来的文学,怎么就那么直接、那么深刻地剖开人的灵魂,把那些见不得光的心思、那些虚伪的皮囊,都一股脑儿地撕扯开来,血肉模糊地呈现在你面前?果戈理的《死魂灵》,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俄国的麻木、腐朽,更是彼时中国国民性的溃烂,是那群“活死人”的影子。那些形形色色的地主,难道不就是我们身边那些巧取豪夺、苟且偷生之辈的缩影吗?还有安特莱夫的《七个被绞死的人》,那种对死亡、对绝望的冷静描摹,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又何尝不是在敲打我们这些浑浑噩噩的看客,让我们在震惊之余,去审视生命的价值与苦难的意义?他翻译这些作品,字斟句酌,甚至有些地方为了传达那种原汁原味的沉重,不惜带着点生涩,他图的是什么?图的就是要让国人感受那种灵魂深处的震颤,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推荐”啊。

不仅仅是俄国,他对北欧戏剧的引入,也绝非偶然。比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声门响,震碎了多少封建家庭的虚假温情?娜拉的出走,简直是惊雷啊,在那个女性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时代,这不啻于一道刺破黑暗的闪电。鲁迅看到的是什么?是独立人格的觉醒,是对虚伪道德的挑战。他推崇这些作品,因为它们有力量,有筋骨,能够把旧的、腐朽的东西撕开一道口子,让新鲜的空气透进来。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像娜拉一样,拥有敲响自己人生之门的勇气。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他并非一概否定,相反,他眼光锐利,对那些真正具备生命力、有批判精神、或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他是毫不吝惜赞美的。《史记》!这几乎是他心目中中国散文的顶峰。太史公的文字,像刀刻斧凿,一字一句都带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挣扎。那不是空洞的史料堆砌,那是血淋淋的记录,是活生生的人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反抗。他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话的分量,何其重也!他看重的是《史记》中展现出的“孤愤”精神,那种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秉笔直书的士人气节。这种精神,在他自己的写作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聊斋志异》,他甚至亲自辑录过《古小说钩沉》。你可能觉得奇怪,一个如此清醒的斗士,怎么会对这些“狐鬼之谈”情有独钟?其实不然。他看到的,不是志怪本身,而是蒲松龄在借鬼狐之说,来讽刺人世间的黑暗,来揭示人情的复杂与荒诞。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背后,藏着的是对现实深刻的洞察与批判,是对善恶美丑的无情剖析。他推崇的,是那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于底层民众疾苦的同情。
他甚至关注那些被主流忽视的,甚至被视为“不入流”的民间文学和艺术。《唐宋传奇集》,这也是他亲手辑录整理的。在他看来,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充满想象力与生命力的故事,往往比那些正襟危坐的“雅文学”更能反映真实的人间百态,更能表达普通人的爱恨情仇。这,又算不算一种“推荐”呢?他以一个学者的严谨,把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打捞起来,呈现给世人。这背后,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对本土文化根脉的珍视与重新审视。
还有,他反复强调的儿童文学。他亲自翻译过像《小彼得》这类充满童趣、又蕴含教育意义的外国童话。他深知,要改造国民性,要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时期阅读的书籍,就像播撒在心田的种子,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品格与思想的走向。他希望孩子们能读到真正的好书,读到那些能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健康人格的作品,而不是那些空洞无物、说教意味浓厚的读物。这背后,是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与殷切期望。
所以你看,鲁迅的“推荐”,绝不是那种时髦的、赶潮流的。他没有那种“今日热销榜”的概念。他的标准,始终是清醒而独特的。他看重的是一部作品能否“立人”——能否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能否让人直面现实,能否让人产生反思和行动的勇气。他要的,是文字能够像匕首、像投枪,刺破黑暗,解剖麻木。他所推崇的,无不带着一股子劲儿,一股子冲破旧世界的血性与不甘。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真正“推荐”给我们的,是一种阅读的姿态,一种批判的精神,一种求索的勇气。他想告诉我们:读书,绝不是为了消遣,更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读书,是为了看清这个世界,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是为了寻找改变的路径。读他所读,固然能窥见一斑,但更重要的是,透过他那双深邃而锐利的眼睛,去学习如何选择书籍,如何阅读书籍,如何在阅读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如今,我们面对着汗牛充栋的各类书籍,选择太多,诱惑太多。商业化的炒作,肤浅的流行,常常让人迷失。回望鲁迅的阅读世界,再看他如何不遗余力地介绍那些“硬核”的、深刻的、直抵灵魂的作品,我总觉得,那是一声声穿越时空的警醒。他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的“必读书单”,他给我们的是一把钥匙,去开启一个充满思考、充满反抗、充满希望的阅读世界。他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判断,去选择那些真正能滋养我们精神、擦亮我们思想的文字。这,才是他最深刻、最宝贵的“推荐”。不是吗?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