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书单是谁定的?他/她/它,真的了解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吗?我们心里想的,可不只是祥子,还有篮球场上的汗水,还有隔壁班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语文老师倒是苦口婆心,说要理解祥子的悲剧,要感受时代背景。可我满脑子都是“时代背景”能让我考上重点高中吗?能让我灌篮吗?能让我跟那姑娘说上两句话吗?
《西游记》算是个例外,至少还能看看热闹。孙悟空上天入地,打妖怪,多带劲!小时候看动画片就喜欢,现在看原著,发现老吴写得真逗,妖怪都各有各的毛病,跟我们班同学似的。不过话说回来,这师徒四人,也忒能磨叽了。取个经而已,走了多少年?换我,早坐飞机去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承认,保尔·柯察金是条汉子,意志力绝对杠杠的。可我实在没法把自己代入进去。那时候,谁会想去炼钢铁啊?我们想的,都是怎么能考个好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吹空调。当然,保尔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想想他,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他有点太“伟光正”了,感觉不太真实。
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些文言文。什么《论语》《孟子》,之乎者也的,看得我眼都花了。老师让背,我就死记硬背,背完就忘。现在想想,其实那些道理还是挺有用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一直记着,觉得挺实在的。不过,那时候我真的不明白,为啥要学这些古文?学了能干嘛?
后来,我慢慢长大,也慢慢开始理解了那些书。我发现,那些书里,藏着很多东西,藏着历史,藏着人性,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也许,当时的我太年轻,太浮躁,没能真正读懂它们。也许,这就是“必读”的意义吧,逼着你去看,逼着你去思考,即使你当时并不喜欢。
《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文章,小时候觉得尖酸刻薄,长大了才明白,先生字字珠玑,针砭时弊。他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社会的脓疮,也剖开了我们自己的内心。
还有一本《城南旧事》,林海音女士的文字,温柔细腻,充满了对童年的怀念。读着她的文字,仿佛回到了老北京的胡同,闻到了槐花香,看到了小英子的身影。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必读”的书,就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它们或许不是我最喜欢的书,但它们却是最值得我思考的书。它们让我了解了过去,也让我更好地认识了现在。
所以,北京初二的“必读书目”,不仅仅是一份书单,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它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未来。即使当时觉得枯燥,但多年以后,你会发现,它们早已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也许,这就是“必读”的意义吧。它逼着你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即使你当时并不喜欢,但多年以后,你会发现,它们早已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我,感谢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必读书目”,它们塑造了我,也成就了我。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