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要我说,啥叫“必读”?谁定的“必”?书这东西,尤其是好书,它本该是野地里自己长出来的花,你偶然撞见,闻到香味,心痒痒想摘一朵,那才对味儿。非得圈块地,设个栅栏,说“这几亩地里的,你必须进来看看,看完还得知道它有几片叶子,花蕊什么样儿”,总觉得有点儿别扭。
就拿那些年我们初中时候提溜出来的几本经典来说吧。《西游记》,哎呀,这是真爱!哪个孩子不喜欢孙悟空?腾云驾雾,一路打怪升级,多痛快!小时候看连环画、看电视剧,那叫一个神气活现。等真捧起原著,啃那有点拗口的文言,啃那动不动就“话说”开头的回目,感觉就不一样了。它不是电视里光鲜亮丽的,它里头有老百姓的精气神儿,有那时候对世界的朴素理解。但说它是必读书目?嗯,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世界,一个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宇宙。在山东,这片土地上,不是也流传着各种神鬼故事吗?《西游记》里的精怪,跟咱村头儿老槐树下听来的狐仙儿故事,骨子里好像有点儿通呢。

还有,《水浒传》!这可是真真儿跟山东有渊源的书。梁山泊就在咱这儿!小时候,听大人说宋江、武松、鲁智深,那叫一个津津乐道。真翻开书,里面那股子豪气,那股子被逼上绝路的愤慨,还有兄弟之间的义气,读得人心潮澎湃。但同时,里面的残酷、里面的局限性,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它不是非黑即白的童话,它复杂着呢。这种复杂,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儿费劲,甚至觉得不舒服。可恰恰是这种不舒服,这种矛盾,才让你开始思考人性,思考社会。它是不是必读书目?我觉得它是一扇窗,让你看到中国人骨子里另一种活法,一种反抗的精神。尤其在山东,读它总感觉多了一层亲近感,仿佛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
再说说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起来好像没前两本那么跌宕起伏,可它里面的味道太足了。字里行间,一个中年人回头看自己童年和青年,那种温情、那种无奈、那种清醒,混杂在一起。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哎呀,谁没有个自己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呢?那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那些曾经觉得枯燥乏味却回过头来充满意义的时光。在山东的学校里,我们不也是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窗外也许就是一片小树林,或是操场上热热闹闹?鲁迅先生写的那些,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教你回忆,教你审视过去,教你看到平凡日子里的不平凡。这本,我觉得挺重要,它必读书目里该有它一席之地。
当然,必读书目里还有很多。外国的,《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这些,都是开启想象力大门的钥匙。你没见过大海,没去过荒岛,可书能带你去。让你知道世界有多大,人的潜力有多大。它们是冒险的开始,是让你不甘于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催化剂。
但话说回来,光有一个长长的必读书目清单,上面列着名字,再加几句“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就完了吗?不是的。最怕的就是,这些“必读”的书,成了老师嘴里的考点,家长眼里的任务。孩子拿起来,不是因为好奇,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要考”、“别人都读”。于是,书里的鲜活人物变成了“人物性格特点”,精彩的情节变成了“故事情节概括”,字里行间的味道全没了,只剩下干巴巴的知识点。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我觉得,真正重要的不是那张必读书目单子有多长,而是如何让初中的孩子们,在山东这片朴实又厚重的土地上,找到阅读的乐趣。那可能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一段,读出声来,讨论讨论,哪怕是吵吵架;那可能是图书馆里,一本非必读书目里的闲书,被某个孩子无意中翻开,从此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可能是晚饭后,父母不是催着孩子去写作业,而是自己先捧起一本书,让孩子看到,原来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舒服的,不是苦差事。
所以,与其盯着那个“初中必读书目山东”的标签,不如想想,我们怎么才能让书,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让那些名字不再是冷冰冰的条目,而是能让他们心头一热,愿意去翻开,去感受,去和书里的人物同哭同笑。那些被规定必读的书固然重要,它们是营养,是基石。但更宽广的阅读视野,发自内心的阅读兴趣,才是一个孩子未来真正飞得高远的力量。别让“必读”两个字,压垮了阅读本身的快乐。让山东的初中生们,除了完成任务,还能在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那座山,那个英雄,那份感动。这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