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想高二的你,是啥状态?是不是一边被铺天盖地的卷子淹没,一边又对未来、对人生、对荷尔蒙分泌那点儿小九九感到无比困惑?整个世界突然在你面前撕开一道口子,露出点儿残酷的真相,露出点儿成人世界的复杂,你有点慌,有点叛逆,又有点期待。这时候的阅读,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写读后感,它更像是给你的灵魂找个伴儿,给你的脑子装个外挂。
所以,高二该读什么?我可不打算给你列个死板的单子,然后说“你就得读这些,不读不行”。没那回事。但有些书,或者说,有些类型的书,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纪,遇到了,真的能给你不一样的东西。

先说那些能让你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人性幽深处的。像鲁迅,别光记住课本里那些分析段落中心思想的套路。去读读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读阿Q,读祥林嫂,读孔乙己。你会看到什么叫国民的麻木,什么叫底层的挣扎,什么叫知识分子的孤独和无奈。那种笔力,像刀子一样锋利,一下一下往你心里扎。读完可能心情有点沉重,但你会开始用一种更复杂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再那么非黑即白。这就是看透一点点世界的真相。
再来点儿轻盈但有力量的?沈从文的《边城》。读他在湘西写翠翠、写茶峒那个世界。那种纯净、那种人情、那种淡淡的忧愁。他写美,写自然,写那些没有被现代文明完全污染的生命状态。在高二那种高压环境里,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像是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它让你知道,世界不只有竞争和内卷,还有可以如此诗意地活着,如此朴素地相爱。虽然故事里也有悲剧,但那种美会一直在你心里留个印记。
别忘了那些让你开脑洞、觉得“卧槽还能这样写?!”的书。像卡夫卡的《变形记》。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然后呢?然后就是全家嫌弃你,整个世界都不再容纳你。这讲的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是现代社会的异化?是被抛弃的孤独和绝望?它用一个荒诞到极致的设定,把现实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喻的压抑感给放大了。读完你可能觉得拧巴,觉得不适,但这正是它力量所在——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逻辑,去思考更深层的东西。
如果你的迷茫里带着点儿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那《瓦尔登湖》也许是你的菜。梭罗跑到一个湖边,自己搭个小屋,自给自足地生活两年。他写湖光山色,写动物植物,更写他对生活的思考。他告诉你,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很丰富,物质少一点,精神也许更饱满。在一个所有人都告诉你“你要追求成功、金钱、地位”的年纪,有本书站出来说,“慢点,你真的需要这些吗?你真的快乐吗?”这简直是一股清流,让你有机会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它不给你答案,但它给你一把思考的钥匙。
还有那些关于成长烦恼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那个愤世嫉俗的小子,对成人世界的虚伪深恶痛绝,一心想守护孩子们不从“麦田”边的悬崖掉下去。他不完美,他甚至有点儿混蛋,但他太真实了。他把青春期那种别扭、那种敏感、那种想融入又想反抗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他的絮叨,你可能觉得有点儿烦,但也可能觉得“啊,这不是跟我一样吗?”这本书不是教你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你的那种挣扎,并不孤独。
当然,诗歌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剂。别老觉得诗歌高深莫测。在高二,你需要那些能让你换换心情、能用几个词就点亮你某个瞬间的东西。可以是古诗词的意境,也可以是现代诗的情绪。读几句舒婷的《致橡树》,感受那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读几句海子的诗,感受那种对土地、对远方的热爱与忧伤。诗歌是音乐,是色彩,是感觉,它 bypass 你的逻辑脑,直接抵达你的情绪。
别忘了那些让你看到更广阔世界的书。不一定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许是人物传记,看一个人是怎么活的;也许是某个领域的科普读物,给你打开一扇新大门;也许是关于艺术、关于音乐、关于电影的。它们告诉你,世界的精彩远不止你眼前这点儿天地。
所以,高二的“必读书目”,真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不应该是一个负担,而是一场探险。学校给的推荐书单是个不错的起点,那些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总有它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你得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也许一本冷门的书,某个不起眼的段落,恰好就击中了你。也许你现在觉得无聊的书,过几年再看,却惊为天人。
高二的日子,挤得很,满得很,但请一定为阅读留点儿缝隙。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你的成长,为了你的视野,为了你的内心不至于在压力下变得干瘪。让那些文字,那些故事,那些思想,成为你翅膀上的羽毛,让你在这个关键的阶段,能够稍微飞得高一点点,看得远一点点。去找那些能让你思考、让你感动、让你好奇的书吧。你的“必读”清单,只属于你。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