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落灰的和枕边翻烂的,都有。这事儿吧,特像找对象,不是说哪个最好,而是哪个在某个阶段,正好就“叮”地一下,点通了你的任督二脉。所以,别指望我给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我只能跟你掰扯掰扯,那些曾经把我从泥潭里拽出来,或者干脆一脚踹我进新世界的“狠角色”。
想学编曲,第一个绕不开的坎,绝对是和声。

别跟我扯什么感觉、什么乐感。乐感那玩意儿是天赋,但和声是科学,是建筑的钢筋骨架。没有它,你盖出来的房子,风一吹就散架。在这块,很多人上来就抱着本古典和声在那死磕,什么斯波索宾,我尊敬,但说实话,对想做现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爵士的人来说,有点……怎么说呢,像是想学开跑车,却先去考了个拖拉机驾照。
我血泪教训换来的第一推荐,是《伯克利爵士和声教程》(The Berklee Book of Jazz Harmony)。
别被“爵士”俩字吓跑!这本书牛就牛在,它讲的是一套现代的和声思维体系。它不只是教你“这个和弦后面该跟哪个”,它教的是“和弦为什么这么连接听起来才酷”。它会把和弦的功能、色彩、引申音、替代和弦这些概念,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你看完会恍然大悟,哦,原来那个R&B歌里丝滑到骨子里的转场是这么来的!哦,原来这个Funk段落里骚气的和弦是这么个道理!这本书,它给你的不是鱼,是渔,是一整套现代音乐的语法。啃下来,你的耳朵会升级,你听歌的方式都会变,你会开始像一个侦探一样,扒开音乐的表皮,去窥探里面的骨骼和血肉。
有了骨架,接下来就是血肉,也就是配器法。
这又是一个巨坑。无数人卡在这一步,一个钢琴动机写得挺好,一往上加东西,完了,糊成一锅粥。声音打架、频段互殴、动态稀碎。配器,说白了就是安排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姿态说话。
这里我得分两头说。
如果你想理解乐器之间最本质的关系,那种跨越风格和时代的底层逻辑,我推荐一本老书,老得掉牙,但字字珠玑——《小型乐队编曲》(Arranging for the Small Ensemble) by Robert Russell Bennett。这哥们是给百老汇写了一辈子音乐的大神。他的书里没什么花里胡哨的理论,全是实战经验。他会告诉你,为什么长号和萨克斯这么配,怎么让四件管乐听起来像八件一样丰满。他讲的不是音色,是织体,是线条,是乐器间的对话和呼吸。这本书能帮你建立一种“建筑感”,让你在安排乐器时,脑子里有画面,而不是乱枪打鸟。
但咱们活在21世纪,不能光抱着古董。所以,案头必备的“大块头”,还得是《配器法学习指南》(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by Samuel Adler。
这玩意儿,就像一本编曲界的《新华字典》。巨厚,巨全,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但你不需要读完!它是你的工具书,你的“Google”。当你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声音,比如“我想要一种阴冷、在弦乐上漂浮的木管音色”,翻开它,查双簧管、查单簧管、查英国管,看它们的音区特性、演奏技巧、以及和弦乐结合的经典案例。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海量的乐谱示例和配套音频。光看文字是虚的,听到声音才是真的。它会告诉你,同一个旋律,用小提琴齐奏和用长笛加竖琴,听起来是两个世界。这本字典,能极大地拓宽你的音色想象力。
好了,理论和工具都有了,是不是就能成为编曲大师了?
做梦。
到这一步,你可能只是一个合格的“工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接下来要推荐的,不是一本具体的书,而是一种方法,一个需要你用耳朵去“读”的无字之书——那就是疯狂地、精细地、变态地去扒带和分析。
这比你看十本书都管用。
找一首你最喜欢的歌,把它拖进你的DAW里。别光听,把它当成一个解剖对象。第一遍,只听鼓和贝斯,感受它的律动核心,它们的节奏是怎么咬合的。第二遍,把鼓和贝斯静音,听和声乐器,钢琴、吉他、合成器Pad,它们是怎么铺底色的?和弦是怎么变化的?节奏型是怎样的?第三遍,只听人声和主旋律乐器。第四遍,去找那些背景里的“小玩意儿”,那些装饰性的音效、吉他Riff、和声Pad。把你能听到的所有声部,都用MIDI或者录音,尽可能精确地扒下来。这个过程,你会遇到无数问题:“这个该死的音色到底是什么合成器调的?”“这段弦乐为什么听起来这么宽?”“这个吉他的延迟效果是怎么设置的?”
带着这些问题,你再去翻阅前面提到的那些书,再去网上搜教程,那种学习效率,是无目的看书的十倍。问题是最好的老师。你扒上五十首歌,各种风格都试试,从周杰伦到Hans Zimmer,从Daft Punk到坂本龙一。我保证,你的编曲能力会发生质变。你的脑子里会建立一个庞大的“素材库”,当你自己写东西的时候,那些解决方案会自动冒出来。
最后,我想推荐一本“心法”层面的书,它可能不会直接教你一个和弦进行或者一个配器技巧,但它能改变你看待音乐的方式。这类书因人而异,对我个人影响很大的是《和声与织体》(Inside the Score) by Rayburn Wright。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它是一本案例分析集。作者找了几首爵士大乐队的经典作品,把总谱完完整整地印出来,然后逐个小节、逐个声部地去分析:“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和弦?”“这段铜管的Voicing为什么这么有冲击力?”“这个萨克斯的背景旋律是如何与主旋律互动的?”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有一个顶尖高手,坐在你旁边,指着乐谱,把他脑子里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地讲给你听。这是一种“上帝视角”的体验。它让你不再是仅仅模仿,而是开始理解大师们做出每一个音乐决策背后的动机和审美。这会让你在编曲时,从“我该用什么”的层面,跃升到“我为什么要用这个”的层面。
总而言之,别迷信书单。书是地图,不是目的地。
先用《伯克利爵士和声教程》打下现代和声的地基。再靠《配器法学习指南》这本大字典,扩充你的音色军火库。别忘了时不时翻翻《小型乐队编曲》这样的老书,领悟织体的奥秘。然后,把最多的时间投入到扒带和分析这本无字天书里去,在实战中淬炼真金。当你感到迷茫时,就去看看《和声与织体》这样的大师案例分析,校准你的音乐审美。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很枯燥,也很孤独。但当你某天,能把自己脑海里那个模糊的、抓不住的旋律,变成一首层次分明、情感饱满的完整作品时,那种从无到有、创造世界的快感,会让你觉得之前啃过的所有书、熬过的所有夜,都值了。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