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头皮都发麻。
“名著”这两个字,太重了。重得像一块纪念碑,上面刻满了“你应该读”和“读不懂就是你不行”,压得人喘不过气。仿佛不啃下几本大部头,人生就不完整,谈吐里就少了那么点“文化底蕴”。

去他的文化底蕴。
对我来说,一本真正的好书,一本称得上“名著”的书,不是你拿来装点门面的工具,而是能把你整个人都拆了,再重新拼起来的经历。它不是让你看完后去跟人炫耀“我看过XXX”,而是让你在某个深夜,或者某个挤满人的地铁车厢里,突然想起书里的一个片段,一个眼神,然后感觉自己整个世界的地基都被撬动了一下。
所以,我不想列一个冷冰冰的书单。我想聊聊几本曾经“拆”过我的书。
如果你想体验一下灵魂被放在法庭上反复拷问,甚至被撕得粉碎的感觉,那你必须,必须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那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别听人说它宗教意味浓,哲学思辨深,那些都是外壳。这本书的内核,是滚烫的、泥沙俱下的、充满恶臭和神性光辉的人性本身。
读这本书的过程根本不是享受。是受难,是审判,是被迫直视人性深渊里那些你自己都不敢承认的黑暗角落。老卡拉马佐夫的无耻,德米特里的狂暴,伊凡的理性地狱,还有阿辽沙那圣徒般的光。陀翁把这些人像蛊虫一样放在一个罐子里,让你看他们互相撕咬,互相救赎。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这几兄弟,他妈的,全是你自己。你的贪婪,你的愤怒,你的理智的尽头是虚无,你内心深处那点微弱的、渴望纯洁的火苗。这本书不会给你任何答案,它只会把所有问题血淋淋地剖开,扔在你面前。读完之后,你好几天都缓不过来,感觉身体里住进了一整个嘈杂的俄罗斯。
如果说陀翁是把刀子,直戳心脏,那马尔克斯就是一张网,一张用湿热的空气、家族的宿命和盛大的孤独编织成的网。《百年孤独》这名字,简直是天才的概括。
这本书你不能“看”,你得“浸”进去。马孔多那个小镇,永远下着黏稠的雨,空气里都是香蕉和腐烂的味道。布恩迪亚家族的男人们,个个都带着一种天生的、无法摆脱的宿命感,女人们则用惊人的韧性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世界。马尔克斯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他能把最荒诞不经的事情,写得像你家隔壁大妈讲的家长里短一样理所当然。猪尾巴的孩子,飞上天的蕾梅黛丝,活了几百岁的人……你根本不会去质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在那个世界里,孤独本身就是唯一真实的存在。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无法与任何人分享的、喧嚣又沉默的孤独。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什么人生道理,而是一种感受,一种对时间和宿命的无力感,以及在这种无力感面前,人依然可以活得轰轰烈烈。
跳出来,我们聊点轻盈的。如果你觉得前面两本太“重”,想给自己的大脑做个按摩,那我强烈推荐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这根本就不算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更像是一本诗集,一个建筑师的狂想笔记,一堆用文字搭建起来的、晶莹剔剔透的思维模型。马可·波罗在向忽必烈讲述他从未到过的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女性的名字,每一座城市都折射出一种欲望、一种记忆、一种符号。有的城市是建立在蜘蛛网上的,有的城市靠死者的名字延续,有的城市则完全颠倒……你读它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像个灵魂漫游者,飘浮在一座座奇想的城市上空。它让你明白,我们居住的所谓“现实世界”,其实也充满了各种看不见的逻辑和秩序。这本书不会给你一个故事,但它会给你无数个看世界的角度。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你脑袋里很多锈住的锁。
说了这么多舶来品,不提《红楼梦》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很多人怕《红楼梦》,觉得它人物关系复杂,诗词歌赋看不懂。别怕。我的建议是,第一遍读,忘了那些“红学”分析,忘了那些判词谶语,你就当它是本古代的“生活方式杂志”来看。
去看林黛玉是怎么使小性子的,去看薛宝钗是怎么处事的,去看王熙凤是怎么管家的。更重要的,去看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那些精致到骨子里的细节:一道茄鲞的做法,一件孔雀裘的华美,一次雪夜联诗的风雅……曹雪芹不是在写一个故事,他是在用文字复活一个已经逝去的、无比繁华又无比脆弱的世界。你能在里面读到中国式人情世故的全部肌理,那种微妙的、不可言说的味道。等你看进去了,那些人物的悲欢,那些大家族的倾覆,那种繁华落尽之后的巨大悲凉,才会像水一样,慢慢地,慢慢地浸透你。《红楼梦》的伟大,就在于它写尽了“美”与“无常”。
最后,聊一本更靠近我们这个时代的书,米兰·昆德ラ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总在“轻”与“重”之间摇摆。是选择一份安稳沉重的工作,还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轻盈旅行?是投入一段山盟海誓的爱情,还是享受片刻无需负责的欢愉?昆德拉就在这本书里,把“轻”与“重”这个哲学命题,用四个男女的爱情纠葛给讲透了。托马斯的“轻”,特蕾莎的“重”,萨宾娜对“背叛”的追求,弗兰茨对“伟大”的向往。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人在爱情、政治和存在意义上的种种困境。它同样不给答案,但它把问题本身擦拭得锃亮,逼着你去想:你自己的生命,是“轻”还是“重”?哪一种你又能真正承受?它残忍又迷人,读完会让你对自己的生活选择,产生长久的、无法回避的思考。
其实,哪有什么必读的书单呢?真正的名著,是在你读完多年以后,它依然在你心里,时不时冒出来,和你的人生某个瞬间产生共鸣的那一本。它不是你书架上的装饰,而是你精神世界里的一根承重梁。
去找那本能“拆”了你的书吧。当它把你拆得七零八落,再让你一块块把自己找回来的时候,它就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再也剥离不掉。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