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搞什么大而全的榜单,就聊几本真正改变了我厨房观、让我从一个只会做番茄炒蛋的菜鸟,变成一个敢在朋友面前露一手的“家庭煮夫”的厨房圣经。
如果你是个想“知其所以然”的厨房新手——《The Food Lab》
先说结论,如果你只想买一本,而且你是个刨根问底、喜欢搞明白“为什么”的人,那么J. Kenji López-Alt的《The Food Lab: Better Home Cooking Through Science》(中文版译作《美食实验室》)就是你的不二之选。

别被它大部头的尺寸和“科学”两个字吓到。这本书简直就是写给成年人的厨房启蒙读物。它颠覆了传统菜谱那种“指令式”的写法——“加盐5克,翻炒3分钟”。Kenji这哥们儿,是个MIT毕业的学霸,他会揪着你的领子,掰开揉碎了告诉你,为什么牛排要先低温慢烤再高温快煎?为什么煮意面要在水里加大量的盐?为什么美式炒蛋要加一点点淀粉水才能嫩滑无比?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给你的不是一条鱼,而是一整套科学的捕鱼方法。你看完牛排那一章,你学会的就不仅仅是怎么煎一块完美的肋眼,而是掌握了“美拉德反应”和“蛋白质变性”的底层逻辑。从此以后,你煎猪排、煎鸡胸、煎羊腿,都能举一反三。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我永远记得我第一次按照书里的方法做土豆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到真正丝滑、奶香浓郁、毫无颗粒感的土豆泥,好吃到想哭。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做菜不是玄学,而是一门可以被理解、被掌握的科学。这本书,给了一个厨房新手最大的礼物——信心。
当你不再满足于“照方抓药”——《The Flavor Bible》
等你把基础打牢了,开始不满足于一五一十地复制菜谱,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味道时,Karen Page和Andrew Dornenburg的《The Flavor Bible》(中文版译作《风味圣经》)就该登场了。
警告:它压根就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菜谱书。你翻开它,找不到任何一个完整的菜谱,没有步骤图,没有克数配比。它更像一本食材的“风味搭配词典”,一本厨房里的武林秘籍。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成百上千种食材。比如,你翻到“鸡肉”这一页,底下会罗列出几十上百种跟鸡肉味道合拍的食材,按照推荐强度分为不同层级:黑体加粗的是绝配(比如柠檬、迷迭香、大蒜),普通字体的是好搭档,以此类推。
这书怎么用?想象一下,你打开冰箱,发现只剩下一块鸡胸肉、半个洋葱和一些快要蔫了的蘑菇。怎么办?翻开《风味圣经》,查“鸡肉”,查“蘑菇”。你会发现,“百里香”、“奶油”、“白葡萄酒”这些词同时出现在了它们的搭配列表里。灵感是不是瞬间就来了?一道法式的奶油蘑菇鸡,就这么在你脑子里诞生了。
它教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风味联想”的能力。它解放了你,让你从菜谱的奴隶,变成一个真正能驾驭食材的主人。对我来说,这本书是我厨房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书,没有之一。每当我想尝试点新花样,或者面对一堆零散食材束手无策时,翻一翻它,总能找到柳暗花明的出口。
想深入探索中餐的博大精深——扶霞和王刚
聊中餐,有两个人的书是我心里的白月光。一个是从“他者”视角精准描摹中餐灵魂的英国人,一个是植根于本土、生猛鲜活的厨房大佬。
第一个,是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如果你对川菜的印象还停留在“麻”和“辣”这两个字上,那你真的、真的需要去读读她的书。特别是《川菜》(The Food of Sichuan)。扶霞是第一个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专业厨师训练的外国人,她对川菜的理解,深刻到让很多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都汗颜。
她会告诉你,川菜的灵魂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那传说中的23种复合味型。你看她写的鱼香茄子,会明白“鱼香”里根本没有鱼,那种咸、甜、酸、辣、鲜、香交织的精妙平衡是怎么来的。你看她写的麻婆豆腐,才知道“麻、辣、烫、鲜、嫩、捆(形整不烂)、酥”这七字真言的分量。她的菜谱,经过了无数次为家庭厨房的优化,可操作性极强,配比精准,几乎零失败。更重要的是,她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她的另一本书《鱼翅与花椒》,更像是一本美食版的《寻路中国》,文笔极好,读起来是享受。
第二个,是咱们本土的硬核代表,王刚。如果说扶霞是学院派的优雅学者,王刚就是街头巷尾大排档里那个光着膀子、颠着铁锅的豪迈师傅。他的书《厨师长农国栋》(早期以农国栋为名,后统一为王刚),突出一个“真实”。
他的菜谱,没有那么多花哨的摆盘和文艺的描述,就是餐厅后厨里最直接、最高效的那套东西。宽油、猛火、颠锅……充满了江湖气。你看他教的“滑油”,那个肉片下锅的姿态,那个火候的把控,隔着纸都能闻到锅气。他的书可能不适合追求健康饮食的养生派,但如果你想学到中式烹饪,尤其是川菜小炒里那种“锅气”的精髓,想知道餐馆里的菜为什么那么好吃,那看王刚,准没错。他的书和视频,是相辅相成的,能让你对中餐的火候、刀工、调味有一个极其直观的认识。
犒劳疲惫生活的快手慰藉——《Simple》
最后,必须推荐一本拯救我无数个加班夜晚的“续命”之书——Yotam Ottolenghi的《Simple》。
Ottolenghi是谁?他是当今世界最火的厨师之一,以其复杂、华丽、充满异域风情的中东融合菜系闻名。听起来是不是很劝退?感觉每道菜都要几十种香料,做一顿饭像做一场化学实验。
但这本《Simple》,是他最温柔、最亲民的一面。书名里的“SIMPLE”其实是个缩写,分别代表:S – Short on time(省时), I – 10 ingredients or less(10种以内食材), M – Make ahead(可提前准备), P – Pantry(活用家中常备品), L – Lazy(懒人做法), E – Easier than you think(比你想的简单)。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们这种又忙又懒又馋的现代都市人量身定做的。它教你如何用最常见的食材,比如一个西葫芦、一把小番茄、一块菲达奶酪,通过一点点巧妙的搭配(可能是一撮中东香料Za’atar,或者是一勺石榴糖浆),在三十分钟内,变出一盘让餐桌瞬间发光的菜。味道高级、有新意,但做法却简单到不可思议。比如那道“小番茄与冷酸奶”,简直是我夏天的本命菜,冰凉的酸奶打底,铺上烤到焦糖化的甜美小番茄和滋滋作响的蒜片热油,好吃到灵魂出窍。
这本书让我明白,简单不等于乏味,快手也能出品味。它让平日里的烹饪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对自己的犒劳。
说到底,菜谱书不是法律条文,它只是地图,是向导。它为你指明方向,但旅途中的风景,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去犯错、去调整。最好的菜谱,永远是你自己厨房里,在无数次的油烟和尝试中,最终用味蕾和记忆写下的那一本。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