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鬼片,不是那种一惊一乍、血浆乱飞的玩意儿,那是B级片爱好者的狂欢。我说的是那种能钻进你骨头缝里,关了灯就感觉床底下、衣柜里、甚至天花板上都“有点东西”的片子。是那种看完之后,你连上厕所都得把卫生间的门敞开一条缝,好随时观察客厅动静的片GET。
这种感觉,文字比影像更能给。因为影像给你的是一个具体的“鬼”,而文字,它直接在你脑子里施工,建一座属于你自己的闹鬼凶宅。

那么,咱们就从一座酒店开始。
对,就是那座该死的瞭望酒店。斯蒂芬·金的《闪灵》。库布里克的电影是神,这没人否认,但斯蒂芬·金的原著,那是另一个维度的神。电影的恐怖是外放的,是杰克·尼克尔森那张越来越疯狂的脸。书呢?书的恐怖是向内渗透的。它不着急,它慢悠悠地,把那种彻骨的、来自科罗拉多雪山的寒意,一点点注入到你的阅读体验里。你读到的不只是一个失意作家的崩溃,你读到的是一座活的、会呼吸、会思考、充满了怨毒历史的建筑,如何像捕蝇草一样,用孤独和酒精,慢慢消化一个家庭的理智。书里的树篱动物,那玩意儿,比电影里那两个双胞胎姐妹带来的心理压迫感,强了不知道多少倍。那是一种在你眼角余光里悄然移动的、有生命的恶意。你读着读着,真的会忍不住回头,看看自己家里的盆栽是不是也换了个姿势。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它让你怀疑现实。
但要说把那种阴魂不散的黏腻感做到极致的,还得是咱们东亚这边,尤其是日本。日式恐怖(J-Horror)的精髓,从来不是视觉冲击,而是那种“日常崩坏”的无力感。
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必须拥有姓名。很多人只看过电影,觉得就是一部关于录像带杀人的故事。太小看它了。原著小说其实是一部逻辑非常缜密的科幻悬疑小说,但包裹它的那层壳,是人类面对未知诅咒最原始的恐惧。书里对于“贞子”的怨念如何通过录像带这种媒介传播的解释,那种科学无法解释、却又带着某种诡异“科学性”的设定,比单纯一个女鬼从电视里爬出来,要来得高级和绝望。它告诉你,恐惧是一种病毒,可以被复制,可以被传播,而且你根本找不到疫苗。那种倒计时七天的紧迫感,你看书的时候,仿佛自己的生命也在被一行行文字吞噬。
再来一个,绫辻行人的《Another》(替身)。这本严格来说是本格推理,但它所营造的氛围感,是顶级的校园鬼故事。一个被诅咒的班级,每年都会多出来一个“死者”混入其中,为了让“死者”归位,全班人必须找出一个活人来“献祭”。看到了吗?鬼,甚至都不需要亲自出场,它只需要一个规则,一个流传在学生之间、谁也无法证伪的“传说”,就能让一个集体陷入猜忌、疯狂和自相残杀。那种“我们之中有一个鬼”的设定,让书里每一个角色都变得面目可疑,每一次对话都暗藏杀机。你坐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读这本书,却会感觉后颈发凉,仿佛也成了夜见山北中学三年三班的一员,那个看不见的“灾厄”随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聊完这些具象的“鬼”,我们聊点更高级的。鬼,到底在房子里,还是在人心里?
雪莉·杰克逊的《邪屋》(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这本是心理恐怖的圣经。全书几乎没有一个明确的鬼影,但希尔山庄的邪恶却无处不在。那些莫名其妙的敲门声,墙壁上凭空出现的字迹,旋转楼梯带来的眩晕……一切都像是这座老宅的呓语。但更可怕的是,你分不清这些诡异现象,究竟是房子真的在闹鬼,还是女主角埃莉诺·万斯那颗敏感、脆弱、渴望归属感的内心,正在一步步走向坍塌。雪莉·杰克逊的文笔太毒了,她用一种冷静到近乎残忍的笔触,把你拉进埃莉诺的视角,让你感受她的孤独、她的狂喜、她被“接纳”的幻觉。读到最后,你甚至会为她感到一丝诡异的“高兴”,因为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家”,尽管那是一个会吞噬她的家。这种从心底里泛上来的寒意,比任何青面獠牙的鬼怪都更持久。
如果说《邪屋》是在探索心理的边界,那下面这本,就是在拆解你对“空间”和“现实”的认知。
马克·Z.丹尼尔夫斯基的《叶之屋》(House of Leaves)。这本书,它本身就是一个鬼故事。它不是让你“读”一个鬼故事,它是让你亲身体验一次精神污染。这本书的排版、字体、脚注,全都是叙事的一部分。故事的核心很简单:一个家庭搬进一所新房子,发现这栋房子的内部空间比外部要大。然后,房子内部开始出现走廊、楼梯,空间在不断扩张、变化,变成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暗迷宫。你看这本书的时候,文字会在页面上倾斜、颠倒、碎裂,甚至出现大段的空白和意义不明的附录。你必须把书倒过来读,对着镜子读,你的阅读行为本身,就成了一种在迷宫里探索的挣扎。它带来的恐惧是形而上的,是那种你赖以生存的物理法则被彻底颠覆的眩晕与恐慌。这本书里没有鬼,但那栋不断吞噬着自身、不断制造着不可名状之物的房子,就是最根本的“鬼”。
最后,说个不一样的。如果你觉得前面的都太压抑,想找点刺激的,带点“爽”感的,那我推荐一个网文里的异类:我会修空调的《我有一座恐怖屋》。
别被这个名字劝退。这本小说的内核,其实是一个披着系统文外衣的、庞大而又绝望的中式恐怖世界观。主角通过一部能发布“任务”的黑色手机,在自己继承的“鬼屋”里,解锁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由无数怨念和悲剧构成的恐怖场景。从冥胎到活棺村,从东郊活埋场到荔湾镇。作者对中式民俗恐怖的理解和运用简直是天才级别的。他把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禁忌、传说,具象化成一个个能让你亲身“体验”的副本。最妙的是,主角陈歌是个狠人,他不是被鬼追着跑,很多时候,是他提着一把大锤追着鬼跑,把鬼吓得够呛。这种黑色幽默和极致恐怖的奇妙结合,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阅读快感。但你别以为它不恐怖,当那些场景背后的故事被层层揭开,那些深埋在绝望与痛苦中的人性之恶,远比任何一个红衣厉鬼都更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别再问了。书架上的“鬼片”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它们不需要特效,不需要配乐,只需要你,和一盏昏黄的台灯。
关上灯,随便挑一本。
祝你好梦。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