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有人问我“哪些育儿书籍app推荐”时,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一个清单,而是一幕幕鸡飞狗跳、却又回味无穷的画面。这事儿吧,真不是列个一二三四就能完的,它得分阶段,分场景,甚至……得分你当下的精神状态。
一、 新手村保命指南:理论结合实践,先活下来再说

刚从医院把那个软趴趴、皱巴巴的小东西抱回家时,什么先进理念、什么心灵成长,统统都是浮云。那时候唯一的念头就是:让他吃好、睡好、别哭,以及,让我自己能喘口气。
这个阶段,你需要的是“说明书”和“速效药”。
书的话,我首推《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别嫌它厚,别嫌它像字典。它就是字典!娃发烧了,翻一翻;娃出疹子了,翻一翻;娃便便颜色不对劲,翻一-翻。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确定性,在你被各路亲戚、月嫂、网友的“经验之谈”搞得快要精神分裂时,它能给你一个科学、权威的基准线。它不会教你怎么跟娃建立亲密关系,但它能让你在凌晨两点娃体温飙到39度时,不至于慌得只会打120。
APP方面,简单粗暴,就两个。
第一个是宝宝记录类的APP。名字五花八门,功能大同小异。吃奶时间、奶量、换尿布次数、睡眠时长……一开始我觉得这玩意儿忒麻烦,谁有空记这个?后来才发现,这简直是甩锅和求救的神器。娃一哭,婆婆说:“是不是饿了呀?”你直接把APP打开:“妈,你看,一小时前刚喝了150毫升。”带娃去看医生,医生问:“最近大便怎么样?”你不用抓耳挠腮地回忆,直接把记录递过去。数据,有时候比语言更有力,也更能安抚一个新手妈妈的焦虑。
第二个,小睡眠或者类似的白噪音APP。这东西简直是哄睡玄学里的科学派。什么吹风机声、下雨声、海浪声,甚至还有模拟妈妈子宫里的声音。当你好话说尽、摇篮曲唱到喉咙沙哑,娃依然瞪着眼睛跟你对峙时,打开它,世界瞬间清净。我永远忘不了我家那个混世魔王第一次在吹风机白噪音里秒睡的场景,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掌握了宇宙的奥秘。
二、 进阶打怪:从“养活”到“养好”,开始琢磨娃的小脑袋瓜
等你熬过了屎尿屁横飞、黑白颠倒的头几个月,娃开始会笑、会爬、会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探索世界时,你的问题就变了。不再是“他为什么哭”,而是“他为什么抢别的小朋友玩具?”“我该怎么跟他说话他才能听懂?”“天啊,他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恭喜你,欢迎来到育儿的深水区。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些“心法”。
书,我必须把《P.E.T. 父母效能训练》放在第一位。这本书,说实话,有点难啃,因为它不是教你具体的“术”,而是彻头彻尾地重塑你的沟通模式。什么“积极倾听”、“我-信息”,听起来很理论?我给你举个例子。娃把牛奶打翻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你怎么回事!又把牛奶弄洒了!”这是典型的“你-信息”,指责。娃的反应只会是害怕、哭闹或者逆反。但如果你用“我-信息”:“哎呀,牛奶洒了,我看到地上一片狼藉,感觉有点心烦,因为我刚拖完地。” 你只是在陈述事实和你的感受。这给了孩子一个解决问题的空间,而不是对抗的空间。这本书,改变的不仅仅是你和孩子的关系,甚至能改善你和伴侣、和你自己的关系。
然后是《正面管教》。这本书的核心是“和善而坚定”。它不是让你无底线地纵容,也不是让你用吼叫和惩罚来控制。它教你如何设定界限,如何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如何通过家庭会议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孩子不肯收玩具,吼他一顿?没用。你可以和善而坚定地说:“玩具需要回家睡觉了,如果你现在不收,那明天它们可能就没力气出来玩了哦。” 这听起来有点“矫情”,但当你真正实践,看到孩子从哭闹对抗到主动合作时,你会发现,温柔的力量,远比咆哮强大。
还有一本,《游戏力》。这本书太治愈了!它告诉你,解决很多育儿难题的万能钥匙,就是游戏。孩子早上赖床不起?别催,过去挠他痒痒,假装自己是个“起床怪兽”。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崩溃大哭?别讲道理,抱住他,说:“哇,你身体里是不是住了一个悲伤小怪兽?让我来听一听它在说什么。” 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听话”,他只是需要连接,需要被看见,而游戏,是通往他们内心世界最快的捷径。
APP方面,这个阶段,知识付费类的APP可以看看了。比如“得到”或者“微信读书”,里面有很多育儿专家、心理学家的课程和书籍解读。但切记,不要盲从。把它当成一个“观点超市”,去听,去思考,然后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千万别听了个什么理论,就回来对着娃生搬硬套,那不是育儿,那是做实验。
三、 自我修行: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和娃一起成长
最后,我想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市面上所有的育儿书、所有的APP,都只是工具。它们能给你提供方法论,能给你一些参考,但它们永远无法替代你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直觉。
没有任何一本书,比你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更值得阅读。
我见过太多“知识型焦虑”的父母,读遍了所有育儿经典,手机里装满了各种付费课程,结果呢,娃一哭,还是手忙脚乱,理论全忘光。为什么?因为他们太执着于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宝典”。
但育儿,恰恰没有标准答案。
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可能就是天生高需求,《西尔斯亲密育儿法》在他身上就特别管用;也可能他天生就是个“天使宝宝”,你用《实用程序育儿法》(E.A.S.Y模式)就能轻松上手。
所以,我最后的推荐,可能有点反推荐的意思:
少看一点,多做一点。
少焦虑一点,多感受一点。
与其花时间去研究各种复杂的理论,不如放下手机,认认真真地陪娃玩半个小时的地垫游戏。
与其纠结于孩子今天的辅食是不是营养均衡,不如享受他抓起一根西兰花糊了自己满脸的可爱瞬间。
那些育儿书和APP,应该是你的武器库,而不是你的紧箍咒。在你需要的时候,去里面找一件称手的兵器,帮你打退当下的怪兽。但打完之后,记得把它放回原处。真正陪你走完这条漫漫长路的,不是任何专家,而是你和你的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屎尿屁、哭与笑中,建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无法被理论定义的亲密连接。
别把自己逼成一个完美的、全知全能的育儿机器。做一个会犯错、会疲惫、会偶尔抓狂,但始终爱着孩子的,“人”就好。这,比你看完一百本育儿书,重要得多。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