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就好像在问“我想学做饭,该买哪本菜谱?”一样。你买一本川菜谱,结果你女朋友爱吃粤菜,那不就完了。书单这东西,从来都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但我懂。刚入行,或者想转行,面对满坑满谷的信息,那种茫然四顾、抓耳挠腮的感觉,我太懂了。总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盏指路明灯。

行吧。今天我就不给你一份冷冰冰的“必读书单”,我给你聊聊我书架上那些被翻得卷了边、画满了鬼画符、甚至沾着咖啡渍的家伙们。它们不是圣经,它们是我的磨刀石、我的扳手、我偶尔吵架的朋友。
地基篇:没看过这几本,出门别说自己是做设计的
你没看错,我说话就是这么冲。这几本不是“UI设计”书,它们是“设计”书。连地基都没打牢,你盖出来的房子,敢住吗?
首当其冲,必须是那本被说烂了的《设计心理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我跟你讲,这本书你甭管看第几版,中文名叫《设计心理学》还是《好用的设计》,作者是唐纳德·诺曼(Donald A. Norman)就行。每次有人问我UI入门看啥,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雷打不动的,就是它。
别嫌它老,老家伙才稳。这本书里一个代码、一个像素都没有,它谈的都是门把手、水龙头、炉灶开关。但你信我,看完它,你再看你手机里的App,眼神都不一样了。你会开始琢磨,“这个按钮为什么放这儿?”“为什么这个操作让我这么火大?”——恭喜你,你开始用“人”的视角思考了。诺曼门(Norman Door)这个梗,就是设计师之间的接头暗号。这书就是你的内功心法,是地基。它掰开揉碎了告诉你,设计的根儿,是为人服务,不是为了炫技,更不是为了让你老板开心。
然后,是那本薄薄的小册子,《Don’t Make Me Think》(点石成金)。
如果说《设计心理学》是学院派的教授在给你讲道理,那史蒂夫·克鲁克(Steve Krug)这本,就是个亲切的老炮儿,拍着你肩膀告诉你:“嘿,小子,别整那些虚的,让用户用得爽就完事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用最直白、最幽默的语言,把“可用性”这个听起来很玄乎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核心就一句话:别让用户思考。你做的界面,应该像路边的交通标志一样,一眼扫过去就知道啥意思。这本书没什么高深理论,全是常识。但你敢信?我们工作中90%的争吵,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些该死的常识。当你和产品经理为某个功能布局吵得面红耳赤时,把这本书拍他桌上,世界就清静了。它很薄,一个下午就能看完,但它的思想,够你用一辈子。
进阶篇:从画图仔到设计师的蜕变
好了,地基打完了,你开始画界面了。Axure、Figma玩得飞起,各种组件库信手拈来。但你总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好像……差点意思?对,你缺的是“章法”。
这时候,你需要请出这位重量级选手:《About Face:交互设计精髓》。
我得先给你打个预防针:这本书,很厚,非常厚。当年啃这本书,我真的掉了不少头发。它不像前面那两本那么好读,甚至有点枯燥。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一章一章啃完,我保证,你看待交互设计的世界观都会被重塑。
艾伦·库伯(Alan Cooper)这帮人,在书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论。什么叫目标导向设计?人物角色(Persona)到底怎么用才不是摆设?怎么从用户访谈里挖掘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被用户牵着鼻子走?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它就像一本武功秘籍,里面一招一式都给你拆解得清清楚楚。你不再是凭感觉画原型,你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了理论支撑。说真的,面试的时候能把这本书里的概念聊透,绝对是巨大的加分项。
另一本工具书性质的,是《Designing Interfaces》(界面设计模式)。
这本书你不必从头看到尾。把它当成一本设计的字典或者烹饪的食谱。今天你想做一个“搜索”功能,不知道怎么设计最高效?翻翻它。明天你要做一个复杂的“表单”,想看看别人有哪些成熟的解决方案?翻翻它。
它把各种常见的界面控件、导航模式、布局方式,都给你分门别类地整理好,配上大量的案例图。它的牛逼之处在于,不仅告诉你“有什么”,还分析了“为什么这么用”、“在什么场景下用”。它能极大地拓宽你的设计思路,让你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脑子里能瞬间蹦出三四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只会那一两种老套路。把它放在你手边,随时查阅,灵感枯竭的时候,就去翻一翻。
灵魂篇:那些让你的设计“活”起来的书
如果说前面的书是教你“术”,那接下来的,就是论“道”了。这些书,可能不会直接教你怎么画一个按钮,但它们能提升你的设计品味和感知力,让你的作品,有“灵魂”。
《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
作者是约翰·前田(John Maeda),一位艺术家、设计师,也是MIT的教授。这本书同样很薄,文字充满诗意。它讲的不是UI上的“极简主义风格”,而是一种设计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删除、组织、隐藏、转移”这四种策略,在复杂的功能和简单的呈现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在学知识,更像是在做一次大脑的瑜伽。它会让你对“少即是多”有更深刻的理解。当你被无穷无尽的需求压得喘不过气时,读一读它,能帮你找回设计的初心。
《Microinteractions》(微交互:细节设计成就卓越产品)
这本书,是我的心头好!
什么是微交互?你给朋友圈点了个赞,那个小红心“Duang”地冒出来;你把邮件列表往下拉,那个刷新图标转了一圈变成了一个对勾;你输入密码错误,那个输入框“DuangDuangDuang”地晃了三下。这些,都是微交互。
作者丹·萨菲尔(Dan Saffer)告诉你,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构成了产品的个性和情感。一个好的微交互,能让用户会心一笑,能把一个冰冷的工具,变成一个有温度的伙伴。这本书会教你如何去发现和设计这些“A moment of delight”(惊喜时刻)。看完之后,你就会变成一个细节狂魔,开始痴迷于那些1%的细节打磨。而这,恰恰是区分优秀设计师和平庸设计师的分水岭。
破圈篇:设计师不能只活在设计里
最后,我想说,最好的设计书,往往不是设计书。
你的用户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情绪,有偏见,有认知局限。你想设计出好产品,就得懂“人”。所以,去看看《思考,快与慢》吧。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会告诉你,人的大脑里住着两个小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它们是如何打架的,我们又是如何掉进各种认知偏见的陷阱的。懂了这些,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用户总是“口是心非”,为什么你精心设计的功能他们就是不用。
你做的界面,本质上是在和用户“对话”。那你的文案写得怎么样?去看看《On Writing Well》(风格感觉)或者威廉·斯特伦克的《The Elements of Style》。学习怎么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去表达。一个好的文案,胜过十个华丽的图标。
你的审美从哪里来?别天天只刷Dribbble和Behance,那会让你变得同质化。去看看平面设计,去读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白》,去了解包豪斯,去看看版式设计,比如罗伯特·布林赫斯特的《西文字体》。这些东西,会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滋养你的审美根基。
书单,永远列不完。
工具会过时,潮流会变化,但设计的底层逻辑和对人的理解,是永恒的。别把看书当成任务,也别指望看完哪本书就能一步登天。
把它们当成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去跟诺曼老爷子聊聊认知,跟克鲁克大叔侃侃常识,跟库伯大神学学章法。在这些碰撞里,找到你自己的设计之道。
现在,合上这篇文章,去挑一本你最有感觉的,读它。
就对了。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