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帖,“求推荐几本提高写作能力的书”,底下哗啦啦一长串书单,《写作圣经》、《大师教你写小说》、《金字塔原理》……收藏夹里都快积灰了,可你的文档还是只有一个孤独闪烁的光标。
我懂。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想学游泳,结果买了一书架的《游泳姿势详解》,在岸上把自由泳、蛙泳的动作比划得滚瓜烂熟,却始终不敢下水。

所以,今天我不打算给你一份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书单。那玩意儿没劲,而且骗人。我想聊聊的是,作为一个每天都在跟文字死磕的人,我的阅读是如何真正作用于我的写作的。这更像是一份私人地图,上面标着我踩过的坑和我发现的宝藏。
第一站:别信神话,只需一把“解剖刀”
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写作指导书,都可以扔掉。不是说它们没用,而是它们的“用”是一种让你产生“我已经学过了”的幻觉的用。你需要的不是一堆理论,而是一两把能让你把别人的好东西拆开来看的解剖刀。
我的工具箱里常备的就两把。
第一把,斯蒂芬·金的《论写作》。这本书好,不是因为金是恐怖小说之王,而是因为他把写作这件事,讲得接地气得像隔壁爱喝啤酒的大叔在跟你唠嗑。这本书一半是他的个人回忆录,一半是写作建议。而我认为,回忆录那部分,比建议那部分重要一百倍。它告诉你,一个作家的诞生,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在洗衣房的角落里,在酒精的麻痹里,在一次次被退稿的沮丧里,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他那些建议,什么“多读多写”、“删掉不必要的副词”,简单粗暴,但就是因为这份粗暴,才让你觉得,哦,原来写作不是什么通天的本事,就是个手艺活儿,能练。
第二把,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这本书有点门槛,但绝对值得。如果你受够了那些陈词滥调的语法规则,这本书就是你的救星。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写”,而是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告诉你“文字为什么这样写才会有效”。它让你理解,读者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一个句子为什么会显得笨拙,一个比喻为什么会如此精准。读完它,你再看自己写的东西,就像是戴上了一副X光眼镜,能看透文字背后的骨架。这让你从一个凭感觉的“创作者”,变成一个半吊子的“语言工程师”。
这两本,够了。真的。别再囤积写作书了,那是另一种形式的拖延症。
第二站:当个“小偷”,去大师的仓库里搬东西
这才是重头戏。提高写作,根本上靠的不是学“怎么写”,而是靠拆解“别人是怎么写的”。你得像个贼一样,潜入那些文字大师的仓库,不只是欣赏他们的珍宝,而是要揣摩他们的防盗系统是怎么设计的,他们的宝贝是怎么打磨的。
你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
想练节奏感?别找那些辞藻华丽的。去读海明威,去读汪曾祺。海明威的句子,短,硬,像拳头,一下一下砸在你胸口。你读他的《老人与海》,不是为了看那个故事,你是要去感受他如何用最简单的词语,营造出那种无边无际的孤独和角力感。去数他的句子长度,看他是怎么用短句加速,用长句缓和。汪曾祺呢?他的文字是另一个极端。干净、利落,带着一股子食物的香气。你读他的《人间草木》,要去品那个味儿。他写食物,不堆形容词,就白描,三两笔,那味道和画面就全出来了。这就是用词的经济性。把他们俩任何一个人的段落抄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在屏幕上,你就会感觉到那种独特的韵律。
想学结构和悬念?去找雷蒙德·钱德勒。他的侦探小说,说实话,情节有时候乱七八糟,但他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让你一页一页停不下来。为什么?因为他是个制造“钩子”的大师。每一章的结尾,每一个场景的切换,他都会扔下一个让你欲罢不能的钩子。你读他的《漫长的告别》,别管谁是凶手,你就去分析,每一页他是怎么抓住你的注意力的。他的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明确的入口和出口,干净利落。这比你看一百本讲“情节设计”的书都有用。
想获得通感和画面感?这个范围就广了。你可以去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他如何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写出那些最魔幻的场景,让它们变得比现实还真实。或者去读任何一个你喜欢的诗人,读他们的诗。诗歌是语言的极限运动,它用最浓缩的文字,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可能你读到一句诗,嘴里会莫名泛起铁锈味,或者皮肤上感觉到一阵潮湿的晚风。把这种感觉记住,这就是你写作时要去追求的东西——不是告知,而是让读者亲身“在场”。
这种“偷窃式”阅读,是主动的,是带着攻击性的。把一本书当成一具精密的机械表,你不是读者,你是那个戴着单片眼镜的钟表匠,你要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看看里面的齿轮是怎么咬合的。
第三站:喂饱你的大脑,别只吃“写作”这一种食粮
如果你只读和写作相关的书,只读小说,你的写作之路会越走越窄。你的文字会变得苍白、二手,充满了别人的腔调。
一个写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杂食动物。
去读历史。读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你会知道,宏大的叙事是如何建立在无数鲜活的细节之上的。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你会明白,历史的拐点,往往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抉择,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结构性力量。这些会给你提供理解世界的视角,你的故事才不会飘在空中。
去读科普。读卡尔·萨根的《宇宙》,你会获得一种仰望星空的谦卑和浪漫,那是一种能穿透日常琐碎的宏大感。读一些关于心理学、社会学的入门读物,它们会成为你理解人物动机的“万能钥匙”。
甚至,去读一本《烹饪大全》,或者一份相机的说明书。真的,我没开玩笑。菜谱和说明书,是典型的非虚构写作,它们追求的是清晰、准确、无废话。看看它们是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把一个复杂的操作流程讲得明明白白。这对治愈你那些“无病呻吟、堆砌辞藻”的毛病,有奇效。
你的知识储备,决定了你写作的厚度。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汤锅,你扔进去的料越丰富,熬出来的汤才越有滋味。别指望只靠技巧走遍天下。
说到底,所有的阅读,最终都是为了让你在面对那个空白文档时,不再恐惧。
它们给了你工具,给了你参照,给了你一个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最后那一步,还是得你自己走。把书合上,走到电脑前,然后开始打字。
去读,去拆,然后忘了它们,去写你自己的东西。
你的手指,才是最后的审判官。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