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那种你随便在午后阳光里,配着马卡龙和红茶就能轻松下咽的作家。读她,像喝一杯烈酒,初入口是香的,甚至是甜的,但那股后劲儿,会顺着你的喉管一路烧到胃里,让你在深夜里辗转反侧,心里莫名其妙地就凉了半截。她的文字是毒,是瘾,一旦沾上,就再也戒不掉,你会反复回去,在那些看似云淡风轻的句子底下,寻找自己心底最隐秘的、最不堪的、也最真实的角落。
所以,如果你问我,张爱玲哪些书好看?我没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我只能告诉你,我是怎么一步步掉进她那个苍凉又华丽的陷阱里的。

入门?不如说是“入局”——从《倾城之恋》开始吧。
别被这个名字骗了。这不是什么罗曼蒂克史诗,这根本就是一场精密的、兵不厌诈的爱情赌局。主角,白流苏,一个离了婚、在娘家受尽白眼的“老姑娘”;另一个,范柳原,一个从英国回来的、声名狼藉的钻石王老五。两个人,谁都不是善茬,心里都揣着一本明账。
你看他们调情,那对话,简直句句是刀光剑影,你来我往,全是试探和算计。白流苏想抓住的是一张长期饭票,一个安稳的后半生。范柳原呢,他什么都不缺,就想要一份不必负责任的、精神上棋逢对手的爱情。他们之间,没有纯粹的爱,只有拉锯。张爱玲写得太绝了,她把男女之间那点心思掰开了、揉碎了,摊在太阳底下给你看,让你觉得又赤裸又真实。
香港的沦陷,那惊天动地的“倾城”,最后成全了他们那点自私的“恋”。多讽刺。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意外地帮他们推倒了心里的墙。范柳原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读到这里,你不会觉得浪漫,只会感到一种巨大的荒谬和彻骨的悲凉。所以,从《倾城之恋》开始,你不是在读一个爱情故事,你是在学习张爱玲看待世界的角度——冷静、残酷,却又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慈悲。
准备好被“凌迟”了吗?那就去读《金锁记》。
如果说《倾城之恋》是手术刀,精准地剖开给你看,那《金锁记》就是一把钝刀子,一刀一刀,慢慢地割你,让你体验什么叫真正的绝望。读它,需要一点心理准备,真的。
主人公曹七巧,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嫁进了豪门,嫁给了一个残废的“活死人”。她得到的,是钱,是那副沉甸甸的黄金的枷锁。这副枷锁,锁住了她的青春,锁住了她的爱情,最后把她整个人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怪物。她变得刻薄、恶毒、变态,她不光毁灭了自己,还要亲手毁灭她的一双儿女。
最恐怖的是,你看着她一步步坏掉,你甚至没法完全恨她。因为张爱玲让你看到了她最初也是个有过“模糊的欲望”的少女,她也曾对小叔子有过一丝情愫,她也挣扎过。但那副枷锁太重了,三十年来,一点点把她的人性碾碎,最后只剩下金钱和怨毒。
那月亮……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总是不祥的。在《金锁记》里,那“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像一个冰冷的旁观者,看着七巧从一个活人变成一个厉鬼。读完这本书,你好几天缓不过劲儿来,你会觉得心口堵着一块东西,那种窒息感,是张爱玲文学里最顶级的体验。疯了。真的疯了。她自己也说,这是她写得最好的小说。我同意。
想体会时间的残酷,就看《半生缘》。
“我们回不去了。”
这句被说烂了的话,只有在你真正读完那个故事后,才懂它有多重。《半生缘》可能是张爱玲最“通俗”、最接近我们普通人情感体验的一部作品了。它不像《金锁记》那么极致,但它的杀伤力是后知后觉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
它讲的,就是一个“错过”。顾曼桢和沈世钧,多好的一对璧人啊,就是因为性格里的那点软弱、命运的几次捉弄、家人的歹毒算计,一步走错,再回头,已是半生。那种无力感,才是最让人崩溃的。书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反派,最大的反派就是时间,是生活本身。
你会跟着他们一起,从初见的羞涩,到热恋的甜蜜,再到那个阴森恐怖的下午,曼桢被自己的姐姐和姐夫囚禁……一切就那么发生了。不是戏剧化的爆发,而是一种日常的、无声的坍塌。
很多年后,他们重逢,物是人非。世钧已经娶妻生子,曼桢也嫁给了当年强暴她的祝鸿才。那句“我们回不去了”,是说给对方听的,更是说给自己听的。合上书,你会想起自己生命里那些不了了之的人和事,那种遗憾,那种被时间洪流推着走的无能为力,会瞬间将你淹没。《半生缘》就是这样一把温吞的刀子,捅得不深,但让你一直疼,一直疼。
想见识一下真正的“天才毒舌”?请翻开《流言》。
看了那么多沉重的小说,你需要换个频道。散文集《流言》,会让你看到张爱玲的另一面。如果说小说里的她是冷眼旁观的上帝,那散文里的她,就是一个趴在窗台上、拿着放大镜窥探人间的都市精灵。
她的文字变得俏皮、刻薄、充满了灵气。她写自己的《天才梦》,上来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这种坦白,坦白得近乎傲慢,但你就是讨厌不起来。她写穿衣服,写公寓生活,写路上看到的男男女女,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琐事,在她笔下,全都变得妙趣横生,又一针见血。
你会发现,这个女人,不仅对人性的洞察力无人能及,她的审美、她的幽默感,也完全是顶级的。她就像你身边那个最聪明、最不好惹、但你又最想听她说话的朋友。读《流言》,你会笑,会拍案叫绝,然后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她能写出那些苍凉的小说——因为她看得太透了,透到骨子里去了。
终极挑战:那本撕开所有体面的《小团圆》。
最后,如果你已经对她上了瘾,深陷其中,那么,去读《小团圆》吧。
这本书,不适合初学者。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几乎就是张爱玲把自己的人生撕开来,血淋淋地给你看。她和母亲之间那种纠缠一生的金钱与爱的拉扯,她和胡兰成那段“低到尘埃里”的爱情,她家族里所有的不堪与丑陋……全在里面。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痛苦的。它的叙事是碎片化的,意识流的,人物关系复杂到你需要做笔记。但你一旦读进去了,就会发现,这是解开张爱玲所有作品的密码本。你会明白她文字里那种与生俱来的悲观底色从何而来,她对金钱的执念,她对人性的不信任,她笔下所有人物的影子,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这是一种残忍的诚实。她对自己,比对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都要狠。读完《小团圆》,你再回头去看《倾城之恋》,看《金锁记》,你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
张爱玲的世界,就是一个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们之所以迷恋她,不是为了去看那件袍子有多美,而是为了看她如何冷静地、不带一丝感情地,把那些蚤子一只一只地抓出来,放在我们眼前。她的书,不好看,但你非看不可。因为她写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每一个在欲望和命运里挣扎的,凡人。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