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是那种能给你世界观来一记重拳,让你读完之后,看世界的方式都变了的。这种书,不多,但一本顶一百本。
首当其冲,必须是尤瓦尔·赫拉利的那套“简史三部曲”。尤其是《人类简史》。我知道,这本书现在几乎是人手一本的“知识分子标配”,提它有点俗。但没办法,它就是那么厉害。它不是在给你讲历史,它是在用一把锋利得吓人的认知手术刀,把你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想当然的观念——比如国家、金钱、宗教——一层层剥开,让你看到内核里那个惊人的词:想象的共同体。读它的过程,我记得特别清楚,有好几个晚上我都是合上阅读器,对着天花板发呆。感觉自己以前几十年对世界的理解,就像建立在一盘散沙上。这本书,它给你换了个地基。

如果说《人类简史》是重塑你对过去的认知,那另一本,刘慈欣的《三体》,就是把你对未来的想象力直接拉到宇宙的尺度,然后一脚踩得粉碎。别跟我说你只看了电视剧,那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构建出影像永远无法企及的宏大与冷酷。当“黑暗森林”法则这四个字从书页里跳出来,砸进你脑子里的时候,你感受到的那种从脊椎骨窜上来的寒意,是任何特效都给不了的。大刘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写的不是科幻,他写的是一种宇宙社会学,一种极端理性下的生存哲学。读完《三体》,你再抬头看星星,那眼神儿绝对不一样了。你会觉得那片静谧的星空,其实是个危机四伏、杀机重重的狩猎场。这是真正的宇宙级浪漫和宇宙级恐怖。
说完了这种“大部头”,聊点能让灵魂安静下来的。
我极度迷恋村上春树。他的书,很多人说“看不懂”,说情节寡淡。嗨,看村上的书,你看什么情节啊?你看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状态。就像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午后,你推开一家没什么人的爵士咖啡馆的门,空气里有咖啡香、旧书的味道和一点点潮湿的霉味。村上就是这种感觉的营造大师。无论是《挪威的森林》里那种青春期的湿漉漉的忧伤,还是《海边的卡夫卡》里那个充满了隐喻和符号的异世界,你沉浸进去,就好像做了一场无比真实的梦。他的文字有一种奇怪的魔力,明明写的是一些挺丧、挺孤独的事儿,但你读完,心里反而觉得被抚慰了。那种感觉,特别奇妙。好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懂你的孤独。
还有一位,是汪曾祺。如果说村上是爵士乐,那汪老先生就是一壶刚沏好的、热气腾腾的碧螺春。他的文字,干净、洗练、有滋有味。他写吃、写喝、写花、写草、写故乡的人和事,没有一句废话,但每一句都让你觉得生活真他妈的美好啊。你看他写高邮的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就这几个字,那画面、那香味,一下子就全来了。在现在这个快节奏、充满焦虑的时代,读汪曾祺,简直就是给精神做“马杀鸡”。他让你觉得,那些最朴素、最日常的东西里,才藏着最深的学问和最大的乐趣。
当然,书架里还得有些“硬菜”,那种能让你智力上感到愉悦,甚至有点烧脑的。
我推荐一本可能有点冷门的,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电影《降临》的原著。但请相信我,原著比电影深刻一百倍。特德·姜是个华裔科幻作家,拿奖拿到手软,但写得极慢,一辈子可能也就那么几本书。他的科幻,不是飞船大炮,而是基于某个科学理论(语言学、物理学、数学)的极致思想实验。《你一生的故事》这篇,通过一种能预知未来的外星语言,探讨了“自由意志”这个终极哲学问题。读完之后,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的大脑被放进一个精密的仪器里,重新校准了一遍。他的每一个短篇,都像一颗浓缩的智慧胶囊,劲儿特别大。
历史类的,除了前面说的简史,我还想喊出两本。一本是史景迁的《叫魂》。这本书简直了,它把一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剪辫妖术”恐慌案,写成了一本悬疑小说。你跟着作者的笔,一步步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官僚体系、社会心理、民间信仰里去,那种身临其境的窒息感,让你深刻理解了什么叫“盛世下的危机”。它不是告诉你历史是什么,而是让你“闻到”了历史的味道。
另一本是近几年很火的,李硕的《翦商》。这本书,绝对是颠覆性的。它通过对考古材料的重新解读,描绘了一个我们完全不熟悉的、血腥残忍的商代。那种大规模的人祭,那种原始、野蛮的宗教观念,会彻底粉碎你对“华夏文明”温情脉脉的想象。读这本书的过程,说实话,有点毛骨悚然,但又让你欲罢不能。它让你知道,我们今天所站立的这片文明的土地,它的奠基石下面,埋藏着多少黑暗和挣扎。
我的书架就是这么个杂货铺。有用来构建世界观的钢筋水泥,也有用来抚慰灵魂的温热毛毯;有带你飞向宇宙尽头的火箭,也有让你蹲在田间地头闻泥土芬芳的小板凳。
读书这事儿,说到底,是在用别人的眼睛,看更多的世界,然后活出更丰富的自己。你的多看里,永远应该有那么几本书,是你随时可以回去的精神庇护所。它们可能让你痛苦,可能让你狂喜,也可能只是让你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感到一丝安宁。
那么,你的书架里,又藏着哪些宝贝呢?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