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病,得治。药方不在于你收藏了多少G的字体包,而在于你脑子里有没有一个坐标系。而建立这个坐标系最快的方式,就是看书。不是那种在收藏夹里吃灰的电子书,是能让你翻、能让你画、能让你在某个深夜恍然大悟的实体书。
别指望我给你一个“十大必读”的清单,那种文章太多了。我想聊的,是几本真正能改变你看待字体、甚至看待设计的方式的书,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首先,是那本你绕不过去的《西文字体》(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我得说实话,第一次拿起罗伯特·布林赫斯特这本“圣经”的时候,我差点睡着。它太……密集了。没有花里胡哨的配图,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规则。什么“纵向韵律”、“字偶距调整的哲学”,看得人头大。很多人买回来,就把它供在书架上,假装自己很专业。
千万别这么干。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从头到尾地啃。它不是一本用来‘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本字典,一个永远在你身边的、有点啰嗦但绝对可靠的老前辈。当你为一个标题用多大的字号纠结时,翻翻它;当你不确定衬线体和无衬线体如何搭配时,翻翻它;当你感觉自己的版面死气沉沉、缺乏呼吸感时,更要翻翻它。
它教的不是“用什么字体”,而是“为什么这么用”。它在谈论一种秩序,一种美学的底层逻辑。你会慢慢明白,字体排印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它更像建筑,有结构、有比例、有节奏。读懂了它,你再看那些烂设计,就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不是颜色不对,不是图片不好,而是文字的骨架从一开始就是松垮的。我自己的那本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书页上贴满了各种颜色的便利贴,每一张都是一次项目中的挣扎和顿悟。
如果说布林赫斯特的书是内功心法,那接下来这本《字体故事》(Just My Type)就是江湖野史,有趣得不像实力派。
西蒙·加菲尔德简直是个字体界的八卦记者。这本书把那些冷冰冰的字体,比如 Gill Sans、Futura、甚至是臭名昭著的 Comic Sans,全都写活了。你知道Helvetica是如何从一个瑞士的小透明,一步步占领全世界的地铁、公司Logo和我们手机屏幕的吗?你知道Gotham字体是如何帮助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的吗?你知道宜家为什么要把沿用多年的 Futura 换成 Verdana,结果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网络论战吗?
这本书里全是这样的故事。它不会教你任何具体的排版技巧,但它会赋予你一种全新的视角。你看待字体,将不再是看到一个个工具,而是看到一个个有性格、有历史、有命运的“角色”。下次你在用Trajan(图拉真)字体时,你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古罗马广场的石碑,瞬间就明白了它为什么带着那么强烈的古典和史诗感。这种理解,比任何设计规范都来得更深刻,也更有趣。它让你在选择字体时,多了一个维度——情绪和叙事。
聊完西文,必须说说中文。这块儿,水更深,也更痛苦。因为中文的复杂性,很难有一本像《西文字体》那样一统江湖的圣经。但有几本书,绝对是黑暗中的灯塔。
我强烈推荐台湾行人出版社的《字型之不思議》。这本书好在哪?它没有一上来就跟你讲“永字八法”或者书法源流,那些东西离我们设计师的日常工作有点远。它非常“接地气”,用海量的实际案例,比如台湾的招牌、日本的包装、各种海报,来拆解汉字设计的妙处和雷区。
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有些黑体看起来那么笨重,有些却轻盈通透;为什么宋体的喇叭口多一点少一点,气质就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观看”汉字的方法。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却很少真正去“看”它。这本书就像给你配了一副显微镜,让你能看到笔画的粗细变化、中宫的松紧、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它,你走在街上,看所有的招牌、路牌,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你会开始不自觉地分析:“嗯,这个‘面’字的重心偏了”,“这个招牌的字体选得真有味道”。这种感觉,就是专业直觉的开始。
当然,还有一些书,它们的作用更像是“开眼”。
比如《版式设计网格构成》(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有人会说,这不是讲字体的书啊?没错。但我想说,脱离了版式谈字体,就像脱离了身体谈五官,毫无意义。字体是版式这盘菜里最重要的食材,但最终的味道,取决于厨师如何摆盘、如何搭配。这本书教你的,就是“摆盘”的最高法则——网格。
它会用一种近乎数学的严谨,告诉你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建立秩序。有了这个秩序,你的字体才能在里面游刃有余地呼吸、歌唱。否则,你选了再美的字体,东放一个,西放一个,最后也只是一锅乱炖。这本书能彻底治愈你“凭感觉”排版的毛病,让你明白,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
最后,我想提一类特殊的“书”——优秀的字体厂商出品的字体样本册,或者是一些顶级的设计年鉴。
这些东西,严格来说不算“知识读物”,它们是纯粹的视觉刺激。当你毫无灵感,脑子像一团浆糊的时候,别逼自己,去翻翻这些。看一看那些最顶尖的设计师是如何运用字体的,看一看那些新出炉的字体本身是多么的精妙。这是一种“喂养”。你不需要去分析它的技巧,甚至不需要去记住任何东西。你只需要感受。感受那种美,感受那种力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比读十本理论书还有用。它像是一种视觉的储备,在你需要的时候,会以灵感的形式突然涌现出来。
书架上的书只是起点,真正的字体圣经,是你用眼睛、用项目、用无数次失败和偶尔的灵光一闪,在自己脑子里写出来的那本。这些印刷品,只是那本无形之书的注脚和索引。所以,别犹豫了,挑一本,开始你的旅程吧。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