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是用来“镇场子”的。它们摆在那儿,你就觉得心里踏实。对我来说,《我与地坛》就是这么一本。史铁生。这个名字念出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本书我读了不止一遍,每次翻开,都像是又一次走进地坛公园。不是游客式的走进,而是跟着一个摇着轮椅的人,沉默地,看地坛的日影在一块块石板上,一寸寸挪移。
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故作姿态的坚强。他就是把生命的磨盘掰开来给你看,里面是宿命、是抗争、是和解,是母亲望向儿子的眼神,是公园里那些唱歌的老头、恋爱的情侣。读他的文字,你会觉得那些所谓的人生大命题,死亡啊、意义啊,都变得具体可感,甚至温情脉脉。他不是给你答案,而是陪你一起,在巨大的疑问里坐一会儿。这本书,适合在某个你觉得快要撑不下去的午后读,它不会给你打鸡血,但会给你一种力量,一种从废墟里重新站起来的、安静的力量。它在你心里凿开一个豁口,让光透进来。就是那种感觉。

如果说史铁生是向内的挖掘,那李娟就是向外的奔跑。撒着欢儿地跑。读《我的阿勒泰》,简直像被一股来自北疆的风糊了一脸,带着沙土、羊膻味和漫天遍野的青草香。她的文字,充满了野蛮生长的生命力。怎么说呢?就是那种土里刨出来的幽默感,不加滤镜的粗粝,还有一种近乎天真的、对万事万物的好奇。
你看她写她的母亲,那个在荒野里开裁缝铺的彪悍女人;你看她写牧民的转场,写那些“会跟着人走的月亮”,写做“古尔邦节”的点心……你完全不会觉得那是一种“远方的田园牧歌”。不,那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充满了虱子和烦恼,但也充满了大笑和眼泪的真实生活。李娟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抒情,甚至有点刻薄,但那份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好奇,就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白描里,像戈壁滩上的石头,硌人,但真实。读她的书,你会忍不住想笑,笑着笑着又有点想哭。那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完全不加矫饰的力量。
当然,随笔里还有一种,是属于“老派的优雅”。这种优雅,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物质匮乏、时局动荡的年代,他能把生活过得那么有滋有味,简直是一种超能力。他写“下棋”,写“喝茶”,写“骂人的艺术”,写一只猫,一棵树。都是些顶顶寻常的事物,但他就是有本事把它们写得妙趣横生,让你觉得生活原来可以这么有嚼头。
那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骨子里的体面和风骨。即便身居陋室,内心依然要有一方庭院,可以莳花弄草,可以品茗闲谈。他的文字,干净、利落、幽默,带着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但又绝不令人讨厌。那是一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智慧。读他的书,像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围着一个小泥炉,听一位有趣的老先生,用一口京片子,慢悠悠地跟你聊着天。心里啊,特别熨帖。
说个不那么“文人”的。周云蓬。一个盲人歌手。他的《绿皮火车》,给我的冲击力特别大。我们用眼睛看世界,所以我们的文字里充满了色彩、光影。但周云蓬的世界,是听来的、摸来的、闻来的。所以他的文字里,有声音的质感,有气味的形状,有皮肤的记忆。
他写坐着绿皮火车在中国大地上游荡的经历,写遇到的那些底层小人物,那些江湖卖艺的、算命的、小偷、妓女……他的视角是平视的,甚至是从下往上看的。没有怜悯,没有审判,只有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和一种“大家都不容易”的江湖义气。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摇滚乐的节奏感,粗粝、直接,像一把砂纸,打磨你那颗被生活磨得光滑而麻木的心。你会闻到车厢里劣质烟草和泡面混合的味道,会听到铁轨撞击的轰鸣,会感受到那种在路上、不知下一站是哪里的自由与迷茫。这本书,绝对会刷新你对“看”世界的认知。
最后,想聊聊一位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她的随笔,比如《女人的食指》,读起来像是在喝一碗温热的昆布汤。淡淡的,但回味悠长。她写的多是家庭琐事,尤其是食物。食物是她记忆的开关,一道菜,就能牵扯出一段童年往事,一个家人的模糊背影,一种逝去不再来的味道。
她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克制。情感是藏在里面的,像日本的庭院,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但看起来又那么云淡风轻。她写父亲的暴躁,写母亲的隐忍,写战争年代的窘迫,都不动声色,但那份情感的潜流,却能不动声色地抵达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她让你明白,原来我们一生的记忆,很多都是由味觉串联起来的。读她的书,特别适合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泡一杯热茶,慢慢地读。它会让你想起很多被遗忘的、关于“家”的细节。
这些书,就是我的一些“私藏”。它们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巨著,但它们是诚实的,是带着写作者个人印记的。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传送门,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带你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与他的灵魂进行一次短暂而深刻的交谈。
你的书架上,又有哪些可以与整个世界交换的窃窃私语?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