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不想给一个冷冰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单。我想聊聊那些真正“砸”到我心里,改变了我某个具体行为,甚至让我半夜爬起来反思的书。它们不是什么万能灵药,更像是一面面镜子,一扇扇窗,有时甚至是当头一盆冷水,让你在被日常的“一地鸡毛”淹没时,能猛地清醒一下。
第一类:拆掉思维里的墙,不然做什么都错
在焦虑的快车道上,我们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总想着“术”,总想着找个方法、找个技巧去“搞定”孩子。但根子上的问题,往往在我们的观念里。

首推的,必须是《终身成长》(Carol Dweck)。这本书,怎么说呢,简直就是一剂猛药。读之前,我就是那种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家长。孩子考得好,我脱口而出:“你真聪明!” 孩子做不出题,我心里就嘀咕:“这方面是不是没天赋?” 我以为这是在鼓励,结果呢?我在亲手给他打造一个叫“聪明”的牢笼。他会为了维持这个“聪明”的标签,不敢挑战难题,害怕失败。读完这本书,我才醍醐灌顶,原来夸奖“努力”“投入”“想办法”是多么重要。这不是话术,这是在塑造一种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发展的。从此,我家对话的画风都变了。从“你真棒”,变成了“我看到你刚才尝试了三种方法,这个探索的过程太酷了!” 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没那么怕输了,因为他知道,过程比结果更值得被看见。
另一本给我巨大冲击的是《看见孩子》(丹尼尔·西格尔)。如果你觉得孩子的情绪像个定时炸弹,时而天使时而恶魔,那你必须读这本。它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方式,把孩子的大脑比作一栋二层小楼——楼下是负责本能和情绪的“野兽”,楼上是负责理智和思考的“智者”。孩子发脾气,就是“楼下”被占领了。你冲他吼,等于给楼下的野兽火上浇油。你要做的,是先安抚楼下,抱抱他,共情他,等他冷静下来,再启动楼上,跟他复盘。这个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它让我从一个“灭火队员”,变成了一个“大脑联结工程师”。我不再把孩子的情绪爆发看作是“不听话”,而是看作一个需要帮助的信号,一个整合他上下脑的契机。
第二类:放下身段,学点“人话”怎么说
观念转过来了,还得会沟通。我们常常觉得,跟孩子说话,不就是张口就来吗?错了。多少亲子矛盾,都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这里有两本堪称“圣经”级别的操作手册。
一本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有多经典就不用说了。它最牛的地方在于,它不教你“说教”,而是教你“共情”。里面那些小漫画,那些场景对话,真实得让你脊背发凉,因为那里面说的,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犯的错。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哎呀!跟你说了多少遍小心一点!” 书里告诉你,更好的方式是,先描述感受:“看到牛奶洒了一地,真让人沮 fousang (沮丧) 啊。” 然后一起想办法:“我们拿块抹布来把它擦干净吧。” 你看,没有指责,没有评判,只有接纳和解决问题。这本书,就是要把你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官”,变成一个并肩作战的“队友”。
另一本是《正面管教》(简·尼尔森)。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和善而坚定”。它给了我一套完整的工具箱,比如开家庭会议,比如做选择轮,比如逻辑后果。听着很专业?其实特别好用。我家有一阵子为了早上起床穿衣服的事天天打仗,我催得口干舌燥,他磨蹭得天荒地老。后来我用了书里的方法,前一天晚上让他自己选好两套衣服,第二天早上问他:“你想穿宇航员这套,还是恐龙这套?” 你猜怎么着?战争结束了。因为你把选择权还给了他,他感觉到了尊重和价值感。这比你吼一百句“快点穿衣服”都有用。它让你明白,管教不是惩罚,而是引导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第三类:跳出鸡娃圈,看看教育的星辰大海
当我们每天被分数、排名、升学这些事搞得焦头烂额时,真的需要有几本书,把你从地面拽起来,让你看看天空。
必须提《窗边的小豆豆》。很多人说这是本童话,我不同意。我认为这是最深刻的教育著作之一。那个叫小林宗作的校长,他创办的“巴学园”,简直是教育的乌托邦。他会花几个小时听小豆豆讲她自己的事,他会把课堂搬到户外,他会告诉孩子们:“你真是个好孩子。” 他所做的一切,都在传递一个核心信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每次我觉得自己快要被“标准答案”逼疯的时候,我就会翻开这本书。它像一剂清凉油,能瞬间抚平我的焦虑。它会问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标准化的、优秀的产品,还是一个眼睛里有光、独一无二的生命?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是约翰·霍特,他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堪称颠覆之作。他用极其细腻的观察告诉你,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充满好奇,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世界。而我们成年人,却常常用拙劣的“教学”去打扰、去破坏这个过程。这本书会让你对“学习”这件事有全新的认识。学习不是被动地灌输,而是主动地探索。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地给我家留出大量的“无所事事”的时间,让他去发呆,去玩泥巴,去拆掉一个玩具再也装不回去。因为我知道,那些时刻,他学到的东西,可能比坐在课桌前一小时要多得多。这需要勇气,需要对孩子有极大的信任。
最后的几句心里话
书单可以无限地列下去,比如批判教育体制的肯·罗宾逊的《让学校重生》,比如让你思考大学意义的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优秀的绵羊》……
但我想说的是,看再多的书,最终都要回到你和你的孩子身上。没有哪本书能给你标准答案。这些书最大的价值,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引发你的思考,让你开始观察你自己的孩子,反思你自己的行为。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破自己,又重塑自己的过程。你会发现,教育的本质,可能不是我们去“教育”孩子,而是我们借由孩子这面镜子,来完成我们自己的“再教育”和“再成长”。
所以,别把这些书当成任务。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杯茶,随便翻开一本,让那些文字像溪流一样淌过你的心。也许,就在某一页,某一句,你会突然停下,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那一刻,改变就已经发生。书单的尽头,不是答案,而是你和孩子,一个全新故事的开始。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