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带学生,或者在网上被人认出来,问得最多的,永远是“老师,想学开方,您推荐个书单呗?”
我看着他们那双渴望速成的眼睛,真不知该从何说起。你以为开方是背菜谱,今天番茄炒蛋,明天鱼香肉丝,对着症状找方子,按图索_骥_,是不是觉得特有安全感?我告诉你,这么干,早晚得出事。你治的不是病,是人的命。

所以,如果你想要的是一个“三个月速成神医”的书单,现在就可以关掉这篇文章了。我给不了。我能给的,是一条路,一条让你从一个只会“套方子”的匠人,慢慢磨成一个真正懂得“制方”的医者的路。这条路不好走,很苦,但走通了,你会看到一片完全不同的风景。
咱们不谈那些虚的,直接上干货。但我的顺序,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第一块基石,也是你整个中医大厦的承重墙,不是任何一本方剂书,而是那本让无数人望而生畏的——《伤寒杂病论》。
对,你没看错。就是《伤寒杂病论》。
别跟我说什么“太难了,看不懂”。看不懂就对了!你要是一上来就看懂了,那只能说明你看的是白话文故事会。为什么是它?因为中医开方的灵魂,那个叫“理法方药”的思维体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张仲景不是在给你一堆方子,他是在教你怎么思考。
怎么读?别傻乎乎地从第一条开始背。你得找个好老师领着,或者,退而求其次,找一套靠谱的注家。我个人比较喜欢刘渡舟老先生的讲稿,或者胡希恕老先生的东西。他们能帮你把这本书的骨架,也就是那个“六经辨证”的体系,先立起来。你要去理解,太阳病为什么用桂枝汤、麻黄汤?阳明病那个“热、大、实、燥”是怎么来的?少阳病那个“口苦、咽干、目眩”的小柴胡汤证,到底是个什么状态?
读《伤寒论》,是在训练你的“中医脑”。是把你的脑子里的零件一个个拆开,再按照他的图纸重新组装一遍。这个过程,你会痛苦,会迷茫,会无数次想放弃。但只要你“啃”下来了,哪怕只啃下来一小半,你再去看别的方子,那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会了内功心法的人,再去看任何外家拳法,都能看出个门道。经方,是根,是源。没有这个根,你后面学的都只是些花拳绣腿。
第二块,与基石同等重要的,是你的“兵器谱”——《神农本草经》。
开方开方,开的是什么?是药。你连自己手里的兵器是什么脾性都不知道,怎么上战场?
别去看那些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那是在背字典,没用。你要去看《神农本草经》,去感受那些最原始、最质朴的药性描述。文字极简,但背后意蕴无穷。比如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寥寥几字,就把它的发散之力刻画出来了。
当然,原文太简,你得配合后世的解读。我推荐你去看《神农本草经读》,或者黄元御的《长沙药解》。他们不是在解释字面意思,是在帮你理解每味药的“性格”。有的药像个猛张飞,直来直去;有的像个诸葛亮,善于谋略;有的像个和事佬,调和鼎鼐。你要去琢磨,为什么桂枝能“通阳”,白芍能“敛阴”?当归和川芎,同是补血活血,一个偏静,一个偏动,用在什么人身上,效果天差地别。
把药当成活生生的人去理解,而不是一堆化学成分的集合。这个过程慢,但扎实。等你对百十来味常用药的“脾气”了然于胸了,你开方时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那是将军点兵的从容。
好了,地基打牢了,兵器也熟悉了,现在,才可以开始正式“排兵布阵”——学习方剂。
这时候,你可以拿出大学教材《方剂学》了。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体系清晰。解表剂、清热剂、补益剂……它帮你把浩如烟海的方子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时候读,你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了。你要带着《伤寒论》里学到的组方思路,去分析每个方子的“君臣佐使”。
比如,同样是补气,为什么补中益气汤里要有升麻、柴胡这两个升提之品?为什么四君子汤是那么平和的“中正之官”?学一个方子,就要把它拆开,揉碎了,去想:为什么是这几味药?换一味行不行?去掉一味会怎么样?加上一味又会如何?
这个阶段,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你不再是方的奴隶,而是开始尝试去做方的主人。
接下来,是拓展视野,让你从“一招鲜”变成“多面手”。
中医不是只有经方。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这些都是你必须去涉猎的。
- 想学调理脾胃?李东垣的 《脾胃论》 必须看。你会明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不是一句空话。
- 想搞懂那些疑难杂杂的内伤病?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思想,会给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 想应对那些发热、传染性疾病? 《温病条辨》 是你的必修课。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完全不同于六经的另一套作战体系,尤其在南方湿热地区,不懂温病,寸步难行。
读这些书,不是为了让你抛弃经方,而是为了让你的工具箱里有更多的选择。面对不同的敌人,你要能抽出不同的武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从书本走向活生生的人。
那就是读“医案”。
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死的,病人却是活的。看名家的医案,就如同站在大师身后看他诊病。看他是如何四诊合参,如何从一堆乱麻似的症状中抓住主要矛盾,如何丝丝入扣地分析病机,最后又是如何遣方用药,甚至是几钱几两的斟酌。
秦伯未的《谦斋医案》,岳美中的《岳美中医案》,蒲辅周的《蒲辅周医案》……这些前辈的经验,是无价之宝。你看的不是热闹,是门道。看他们如何活用经方,如何化裁时方,甚至是如何自创效方。你会发现,原来麻黄汤不只可以治感冒,桂枝汤也能调和阴阳。书本上的方子,在他们手里,都“活”了过来。
还有一个私藏推荐,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他的《药征》。这本书很特别,它把复杂的理论放一边,直接讲“某药主治某证”。比如“桂枝主治气上冲”,极其精炼,直指核心。在你被各种理论绕得头晕脑胀的时候,读一读《药征》,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清爽感,能极大地提升你用药的精准度。
说了这么多,你发现没有?我推荐的书,其实不多。但每一本,都需要你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去“啃”。
中医开方这条路,没有捷径。它需要你沉下心,先建立一个坚固的“理法”框架,再去熟悉你的“药”,最后才是灵活地去组织你的“方”。顺序不能错。
别再问“哪本书最好”了。对你此刻最有用的,就是最好的。拿起一本,关掉手机,泡杯粗茶,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吧。这条路虽然孤独,但当你有一天,能凭着自己的思考,开出一张看似平淡无奇却效如桴鼓的方子,看着病人愁苦的脸上露出笑容时,你会明白,今天所有啃书的苦,都值得。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