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别跟我说什么“必背篇目”那种冷冰冰的词儿,我们聊聊那些真正能住进你心里的诗词。这可不是一份死板的清单,这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走进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首先,你避不开,也不该避开的,是那几位大神。比如李白。哎哟,李白!他是那个狂放不羁的化身,是少年意气最直接的写照。《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多么直接的视觉冲击!你就站在那儿,水雾扑面而来,耳朵里全是轰鸣,心跳都跟着加快了。那种壮阔,那种力道,哪个初中生不心生向往?还有《早发白帝城》,那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淋漓,是经历过压抑后才能体会到的解放感。读李白的诗,你要读出那股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气,那股子想仗剑走天涯的冲动。别光是背下来,去感受他,去想象他,想象那个喝着酒,月下独舞,对着山川大河吼诗的谪仙。

然后,是杜甫。如果说李白是天上的月亮,那杜甫就是地上的人。他经历了乱世,看见了疾苦,所以他的诗沉甸甸的,带着历史的分量和人间的悲悯。《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多简单的字,却描绘出一幅多么荒凉的画面!那种无奈,那种心痛,你会通过他的诗,开始隐约理解“国家”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不是空洞的口号,是一个老者在自家漏雨的茅屋里,冻得瑟瑟发抖时发出的最真实的愿望。读杜甫,你会学会去体察别人的痛苦,学会一种更深沉的情感。这可能比李白难“燃”,但它会在你心里留下更深的烙印。
光有李杜怎么够?你还需要一点边塞的苍凉和田园的静谧来调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种金戈铁马,那种保家卫国的壮志,虽然离你很远,但那种豪情是共通的。再看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你仿佛能闻到山里潮湿的泥土和松叶的清香,听到潺潺的流水。在你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读读王维,就像做了一个深呼吸,让你知道世界不只有眼前的习题,还有远方的诗意和宁静。
当然不能忘了送别的诗。初中三年,总会经历朋友的分离,或者对未来的未知。《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多么经典的离别场景,多么真挚的情感。那种“无故人”的怅然,是每一个即将告别熟悉环境的人都能理解的。
然后,你得开始接触宋词了。词和诗不一样,它更像是配乐的歌,更婉转,也更个人化。苏轼!这个老头儿,简直是人间清醒的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沧桑感,那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哲理,让你在小小年纪就能窥见一点点人生的宏大与渺小。他的词是带着烟火气的豪放,是经历了起起伏伏还能笑看人生的达观。
与苏轼相对,你得读读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写的是闺阁,写的是愁绪,但她的文字精致到了极致。《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段对话,这个场景,多么细腻,多么生活化。那种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那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青春期的女孩子尤其能产生共鸣。她的词是易碎的美,是藏在日常里的诗意。
除了这些代表性的大家,还有很多遗珠。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那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气节和境界;比如柳宗元的《江雪》,那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和禅意;比如辛弃疾,那个“醉里挑灯看剑”的报国无门的悲愤。他们的诗词,都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化丰富光谱的一部分。
所以,这哪是什么“书目”,这是一扇扇通往不同人生的门。你不需要一次性推开所有,你可以一扇一扇来。读的时候,别怕不懂。先读字面意思,然后去查查背景,更重要的是,合上书,自己想想。那个诗人当时站在哪里?他在看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那个“我”在诗里感受到的,跟你某个时刻的心情有没有一点点相似?
别把这些诗词当成考试要拿分的知识点,它们是你的精神养料,是你将来面对复杂世界时,心里能回响的旋律。它们教会你用更美的语言去感受生活,去表达自己。它们让你知道,几百几千年前的人,也曾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一样的喜悦,一样的孤独,一样的梦想。
初中这三年,你有时间,也有必要,去跟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从教材里最基础的开始,然后慢慢去翻翻诗词选本,看到喜欢的,就多读几遍,读出声来。别怕读错,别怕理解不到位,读进去,让那些字句在你心里生根发芽。那才是真正的必读。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活着的古诗词。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