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在校读书,尤其是大学阶段,那绝对是个黄金时期,你说是不是?学校图书馆,那地方简直就是知识的宝库,各种你想看、不敢想的书,几乎都能找到。但问题也来了,书海茫茫,到底该看点啥,才能不虚度光阴,还把自己打磨得更锋利,更有那么点儿“人样”?我这儿就分享点儿我个人的经验,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但至少是我踩过坑、趟过水,觉得还挺值的路子。
首先,基础类,这是根基。甭管你学啥专业的,总得有点儿普世的知识打底。我一直觉得,《人类简史》这本书,必须得人手一本,或者至少是看一遍。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书,讲得是人类从石器时代一路走到今天,怎么就成了地球的主宰,中间的各种转折,各种“为什么”,都讲得特明白,特有启发性。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放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其实很新鲜,甚至有点儿滑稽。这玩意儿能让你一下子“跳出”你专业的小圈子,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看问题,这玩意儿,值!

然后,思考类的,得有点儿脑子。大学不止是学知识,更是学怎么思考,怎么独立判断。我推荐《思考,快与慢》,这书讲的是我们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快思考,就是凭直觉,不费力,另一种是慢思考,就是理性分析,费点儿脑子。你读完这书,会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被“快思考”给骗了,尤其是在做决策的时候。这玩意儿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被情绪和惯性思维带着跑,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太重要了。还有,《苏菲的世界》,这书写的是哲学史,但用的是小说的形式,一个叫苏菲的女孩收到神秘的信,开始学习哲学。它把各种哲学流派,从古希腊到现代,讲得一点儿不难懂,反而特别吸引人。读完之后,你会开始对“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终极问题有点儿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人云亦云,这感觉,爽!
再者,文学类的,得有情怀。别以为读文学就是“矫情”,我跟你说,好的文学作品,那才是真的能滋养人的灵魂。我特别喜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书,比如《百年孤独》。那想象力,那叙事,简直了!你会沉浸在那个叫马孔多的虚构小镇,看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从他们身上看到人性的各种复杂,爱情、亲情、权欲、孤独……读他的书,你会发现文字原来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让你哭,让你笑,让你久久不能平静。还有,《追风筝的人》,这书虽然讲的是阿富汗的故事,但它讲的是背叛、救赎、友情,这些都是跨越国界的。那个叫阿米尔的孩子,他的成长,他的挣扎,你会跟着他一起经历,特别感人。读完你可能会怀疑人生,但也会觉得,人活一辈子,总得为一些美好的东西坚持,为一些错误去弥补。
接着,技能类的,得有硬货。你不可能一辈子只看不练,总得学点儿实用的技能。如果你的专业需要,那肯定得精读专业相关的书籍。但如果想拓展点儿别的,我推荐《刻意练习》。这本书讲的是怎么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核心就是“刻意练习”,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这玩意儿能让你明白,成功不是偶然,是靠方法、靠坚持。还有,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绝对是神器。它教你怎么用一种不带评判、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学会了这套方法,你会发现,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冲突,都能迎刃而解,人际关系也变得顺畅多了。
当然,还有一些书,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有什么“用”,但它们就像一点点星光,在不经意间照亮你内心的某个角落。我喜欢看一些人物传记,比如《乔布斯传》,你会看到一个天才的疯狂与执着,他怎么改变了世界,又怎么被世界改变。这让你明白,一个人只要足够坚持,足够相信自己的愿景,真的可以创造奇迹。还有一些散文集,比如汪曾祺的,他的文字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平淡中带着隽永,你读着,就好像坐在老家的小院里,听着老人讲故事,特别舒服,特别安心。
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看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别犹豫,去读。读不下去,也别勉强,换一本。读书不是完成任务,是享受过程。有时候,一本偶然翻开的书,可能就会给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有个朋友,大学的时候就喜欢捣鼓一些技术类的书,结果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IT行业,现在混得风生水起。我呢,那时候就喜欢乱七八糟的书都看,小说、历史、哲学,什么都来点儿,结果现在写点儿东西,好像也挺顺手,算是歪打正着吧。
所以,到底推荐什么书?我说不清具体的名字,太多太多了。但我可以确定的是,读那些能让你思考的书,能让你感受更深的书,能让你变得更强大的书。别被那些“畅销榜”、“必读书单”框住了,找到最适合你当下状态的书,然后,就沉浸进去吧。这大概就是大学读书最美好的意义所在了,你说呢?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