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这行,说实话,脑子就得是个“永动机”,你得不断地给他添柴火,不然,火熄了,你就跟不上节奏了。我这几年当老师,走了一些弯路,也啃了不少书,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哪些书,真真儿的是能帮上我们这群“为人师者”的。
先说说教育理论这块儿吧。我知道,很多人一听“理论”就头疼,觉得枯燥,死板,跟我们每天在教室里面对活生生的孩子离得太远。但我想说,这就像盖房子,没地基,再漂亮的装饰也撑不住。我一开始就走过这个弯路,凭着一腔热情瞎教,结果发现,越教越迷茫,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自己也憋屈。

后来,我翻开了《教育的勇气》,这本书,我得重点推荐,因为它真的让我看到了教育背后那股“劲儿”。作者弗莱雷,他讲的那些东西,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院派空谈,而是特别接地气。他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解放”。他提倡的“批判性教育学”,你别看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而不是乖乖听话。你想啊,我们现在教的孩子,未来要面对的是什么?信息爆炸,瞬息万变,如果他们只会死记硬背,那不就等于被时代淘汰了吗?所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太重要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老师的责任,远不止传授知识,更是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
再有,《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老爷子写的,这本书我可能读了不下五遍。每次读都有新感悟。他写的东西,特别像那种循循善诱的长辈,不疾不徐,告诉你怎么去做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老师。他强调,教育是“心灵的创造”,这句话我真是记在心里了。他讲到,老师要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是很微小的。他那些关于“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的论述,细致入微,充满人文关怀。比如,他讲到老师要有“教师的良心”,要爱护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而区别对待。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真的要做到,需要极大的定力。
除了这些“大部头”的教育理论,我也喜欢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毕竟,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就是“人”。
《发展心理学》,这绝对是必读书目。尤其是我们教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老师,更应该好好看看。孩子们的成长,那可不是线性的,他们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敏感期”。了解了这些,你才能知道为什么一个七岁的孩子会表现出某种行为,为什么一个初中生会突然叛逆。我记得我刚开始教初中时,对孩子们的情绪波动特别头疼,有时候他们一个小小的烦恼就能让他们失控。后来读了《发展心理学》,明白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再去看他们的行为,就多了几分理解,少了几分焦躁。比如,知道青春期孩子需要独立,需要被尊重,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还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们家长的“救星”,更是老师的“沟通秘籍”。这本书里的沟通技巧,讲得太细致了,什么“积极倾听”、“具体赞美”、“就事论事”等等,都是实操性极强的。我把我书里划的重点,都整理成了小卡片,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讲得挺明白了,孩子就是不听,但其实,问题可能出在你的“说”的方式上。这本书教会我,怎么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怎么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愿意敞开心扉。
当然,光懂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还不够,我们还要懂得学科本身,尤其是我们越来越年轻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对于我自己教的科目,我也会定期去读一些最新的研究和专著。比如,我教语文的,就会关注一些文学评论、语言学新进展,还有一些儿童文学的经典。不能总活在过去的知识里,时代的风向变了,我们也要跟着变。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叙事学”的书,试着去分析一些优秀的儿童故事是怎么构建情节、塑造人物的,这对我备课,尤其是讲授一些经典篇目时,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我也特别喜欢读一些散文、传记之类的,从里面汲取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滋养。老师也是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有自己的情感寄托。当我们自己内心是充盈的、是有力量的,才能把这份能量传递给孩子。《瓦尔登湖》,梭罗的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常常能在我感到疲惫的时候,给我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看看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的,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些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还有一个小习惯,就是喜欢读一些非虚构类的报道和纪实文学。这能让我更了解社会,了解我们学生所处的真实世界,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希望。这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会表现出某些行为,也能让我更精准地把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让课堂更有生命力。
当然,读书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读进去了,思考进去了,并且尝试付诸实践。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在脑子里过一遍,这本书对我教学生涯有什么启发?我能从中借鉴什么?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读书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最后,我想说,做老师,真的不是一个“教”的职业,更是一个“学”的职业。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他们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动力。保持学习的热情,保持对教育的敬畏,不断给自己“充电”,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守旧的“知识搬运工”。所以,放下手机,拿起书,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老师,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