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优美,这词儿太大了,像一片汪洋,怎么捞都是好东西。对我来说,优美就是那种读完之后,脑子里会过电影,心脏里会有点痒痒的,不是疼,是那种被触动了、被点亮了的感觉。有时候,优美就藏在字缝里,需要你慢下来,眯着眼睛去咂摸。
我脑子里立刻蹦出来一本,《浮生六记》。沈三白这个老男人,写他跟他老婆芸娘的日子,那叫一个细致入微,那叫一个情深意重。你看他写芸娘“削发”。芸娘得了病,头发掉了不少,就想自己削掉,沈三白拦着,芸娘说,“不过是留了头发,又不是留了头发,何妨?”他听了,心里疼啊,但又说不出话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种细节,太戳人了。还有写他们一起去苏州,在莲花池里赏荷花,芸娘戴着一顶莲花冠,他看在眼里,“红色的莲花,配着她红色的脸,好一个美人。”你看,没有大段大段的抒情,就是这么几个画面,几个动作,几个眼神,你就觉得,他们俩才是真日子,真日子里藏着真感情。优美,有时候就是这么朴素,这么实在。

再来一本,《人间词话》。王国维这个人,你想想,最后那个“殉道”一般的结局,你再看他写词,写人生,那感觉就不一样了。他把词分境界,说“有造境,有写境”。“有造境”就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像“枯藤老树昏鸦”。“有写境”就是写实,写眼前的事。我总觉得,他自己的人生,就是从“写境”走向“造境”,最后又回到了“写境”,但那“写境”已经不是最初的“写境”了。他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直是把所有求而不得,所有执着,都在一个瞬间给化解了。那种豁然开朗,那种如释重负,优美到了骨子里。他说,“一切的艺术,都应含有‘高’与‘深’。‘高’则勿趋于近,‘深’则勿流于浅。”这话说得,简直是给所有写东西的人的金科玉律。
还有《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这名字一出来,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哦,那洋气的”。但我觉得,他写的是那种隐藏在都市里的孤独,那种青春期的迷惘。绿子,直子,还有那个木讷的渡边,他们都是在各自的孤独里挣扎,又互相靠近,又互相伤害。他写“每当我失去一个朋友,我就好像失去了一个宇宙”。这话真狠,但也真。我们每个人,不都背负着我们自己的“宇宙”吗?失去一个朋友,就像那个宇宙的一部分坍塌了。他写得那么克制,那么冷静,但你读的时候,心里却是一团乱麻,五味杂陈。这种优美,带着点暗色,带着点颓废,但又让你觉得真实得可怕。
我不得不提一下《月亮与六便士》。毛姆这老头,太会写人性了。斯特里克兰德,那个为了画画,抛弃一切的男人。他不是什么好人,他自私,他冷酷,他甚至有点变态。但你又不能不佩服他。当他问出“当你可以拥有月亮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满足于地上的六便士?”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我被雷劈了。我们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在捡拾地上的六便士,忘了抬头看看那轮月亮?这书不是告诉你去做个“坏人”,而是告诉你,有些人,他们的人生就是为了追逐那轮月亮,即使代价是六便士,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为了理想,不计后果的决绝,有时候就是一种极致的优美,虽然它不属于我们大多数人。
当然,还有一些古老的,比如《诗经》。那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几千年了,一点都没变。你读着,就好像看到了远古的先民,他们朴实,他们热情,他们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感情。这种源远流长的优美,是一种根基,是一种底蕴。
再一个,《瓦尔登湖》。梭罗,这个隐居在湖边的人,他写自然,写生活,写思考。他不是为了逃避,他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他写“我到森林里去,因为我希望生活的真实”。这句话,现在听来,尤其珍贵。我们生活在太多的虚假和浮躁里,有时候真的需要去瓦尔登湖边,清理一下心灵的尘埃。他写的那些关于蜜蜂、关于森林、关于四季变化的细节,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哲理。
优美的东西太多了,它们就像散落在我们生活里的珍珠,需要你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它们可以是文字,可以是画面,可以是音乐,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感受美的心,有没有时间停下来,去看看那些“月亮”,而不是只盯着脚下的“六便士”。
所以,推荐书单这种事,其实是件很私人的事。我喜欢的,你不一定喜欢。但如果你读了其中一本,觉得有点意思,有点触动,那我就觉得,聊了这么久,也算值了。优美,就藏在这些故事里,藏在这些文字里,藏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瞬间里。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