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这几个字,我就闻到了一股旧书、汗水和三年模拟五年高考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别跟我扯什么人类智慧的结晶,什么文学殿堂的基石。在那个夏天来临之前,它们首先是一座座山,上面清清楚楚地刻着分数。《红楼梦》,五分;鲁迅全家桶,十分;《论语》背诵题,六分。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我们当年,就是这么功利,这么赤裸裸地,一头撞进了这些本来应该用一生去品的文字里。
先说那本最要命的,《红楼梦》。我跟你讲,这本书对一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或黄毛丫头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不是看不懂字,是看不懂那股劲儿。贾府那帮人,今天你请客,明天我作诗,后天谁跟谁又闹别扭了,丫鬟们的心思比函数题的辅助线还多。一开始翻,脑子里就是一张密密麻麻的人物关系图,谁是谁的谁,谁又是谁的谁的谁,堪比元素周期表。老师在讲台上掰扯着四大家族的兴衰,分析着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和薛宝钗的世事洞明,我们在底下,一半人昏昏欲睡,另一半人忙着在书的空白处画画。
考什么?考“金陵十二钗”都有谁,考“元妃省亲”的铺张,考“黛玉葬花”的情感基调。这些是骨架,是考点。但《红楼梦》的魂,根本不在这些能被标准答案框住的地方。
它的魂,是午后阳光里慵懒的猫,是丫鬟小红心里的那点不甘和野望,是刘姥姥走进大观园时那份局促又精明的生命力,是宝玉挨打后袭人端来的那碗滚烫的糖蒸酥酪。它是一切细节,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是一种宿命感的薄凉。它其实在教你人间清醒——看那高楼起,看那宴宾客,最终,都不过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高考,它逼着你把这桌无比丰盛的满汉全席,硬生生啃成了几块压缩饼干。但神奇的是,很多年以后,当你自己也尝到了一点人生的五味杂陈,你会突然在某个瞬间,闻到那股颓靡的香气,想起宝钗扑蝶,想起湘云醉卧,然后懂了。
然后是《论语》。这本书,简直是“老干部”风的文字天花板。“子曰”长,“子曰”短,全是语录。背,就一个字。什么“学而时习之”,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年觉得,这不就是些大道理嘛,谁不懂啊?孔夫子,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班主任,絮絮叨叨。
但你信不信,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精神坐标。它不教你屠龙之术,不教你一夜暴富。它就那么朴素地,一遍遍地告诉你,怎么做一个“人”,一个“君子”。什么是“信”,什么是“义”,什么是“仁”。这些东西,在卷子之外的世界里,比任何复杂的公式都重要。它就像你家里的那把老椅子,平时你可能看都不看一眼,但你知道它就在那儿,你随时可以坐上去,很稳,很安心。在你被社会毒打,见识了各种光怪陆离之后,你再回头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会觉得,这老头儿,真把这世界看透了。
还有那些西方的大家伙,比如《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这句话,谁没在作文里用过?好像用了就显得特有深度。但当时,我们有几个人真的关心哈姆雷特为什么这么纠结?我们只关心这句话用在议论文的开头还是结尾能加分。
可这恰恰是高考阅读里最讽刺的地方。它把一个年轻人最极致的迷茫、痛苦和对整个世界的怀疑,变成了一道阅读理解题。哈姆雷特的痛苦,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期都会遇到的精神内耗放大版吗?怀疑人生,怀疑世界,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不是一个纸片人,他就是那个躲在被窝里,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考大学,想不通未来在哪里的你。这本书,其实是一个情绪宣泄口。它告诉你,最高贵、最复杂的灵魂,也会被现实逼到墙角,也会犹豫、懦弱、发疯。这种承认,本身就是一种安慰。
如果说上面这些书都太“重”,那《边城》就是一缕清风,一汪碧水。沈从文的文字,干净得不像话。没有《红楼梦》的繁华和机心,没有鲁迅的冷峻和深刻。它就是那么静静地流淌。翠翠,小船,白塔,大佬,二佬,还有那朦胧又宿命的爱情。读《边城》,尤其是在做了无数张数学卷子,头昏脑胀的深夜,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像在你的精神世界里开了一扇窗,外面是湘西湿润的空气和清澈的河水。
它考什么?考风俗人情,考人性美。但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是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诗意的、远离尘嚣的活法。它是一首田园牧歌,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在那个被分数和名次挤压到变形的岁月里,《边城》告诉你,生命里还有美,还有等待,还有那种不功利的好。它让你喘了口气。这口气,比多考那几分,可能更重要。
最后,必须是鲁迅。鲁迅先生,可能是所有高中生最熟悉又最“害怕”的作家。他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都像手术刀。精准、冰冷,直插要害。从《呐喊》《彷徨》到那些匕首投枪一样的杂文,读他的东西,不舒服。他就是要让你不舒服。
我们当年背诵“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觉得这是什么废话文学。后来才明白,那种无聊、停滞、令人窒息的绝望,再没有比这更精准的表达了。我们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是封建礼教,是麻木的看客。但鲁迅真正想做的,是把镜子怼到我们每个人脸上,问:你看,你是不是也是那个看客?
鲁迅的作品,就是一把人间手术刀。他不是来治愈你的,他是来给你开刀的,把你精神上的脓包、麻木和自欺欺人,统统划开,让你看着,让你痛。这种痛,是清醒的开始。高考让你去解剖他,但他的文字,也在解剖你。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必读书籍”,它们从来都不只是为了那一场考试而存在的。高考,用一种最粗暴的方式,把我们推到了这些伟大的灵魂面前。我们可能囫囵吞枣,可能消化不良,甚至可能心生厌恶。
但种子已经埋下了。
总有一天,在你离开考场很多年后,在某个加班的深夜,在某次失望的人际交往后,在某个对人生感到无力或迷茫的瞬间,这些文字,这些人物,这些故事,会像幽灵一样,从你记忆的深处浮现出来。
那一刻你才会真正明白,高考让你背下的那些东西,从来不是为了那张卷子。
它们是你的精神底色,是你日后行走江湖时,藏在心里的光和剑。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