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七年级那会儿,书的味道是什么?大概是油墨香混着阳光的味道,还有点儿偷偷摸摸的刺激感,毕竟爸妈总觉得我在看“闲书”。所谓的“必读书目”,现在想想,真是五味杂陈。
要说印象最深的,必须是《西游记》。谁没幻想过自己是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多酷!那时候觉得,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那就是学习路上的各种难题,而唐僧,大概就是班主任吧,苦口婆心,总念叨着“好好学习”。不过说实话,那时候最喜欢看的还是孙悟空打妖怪,管他什么佛理禅机,痛快就行!现在重读,才发现里面的人情世故、权力斗争,比妖怪还可怕。你看那些神仙,哪个不是背后有人?这社会啊,几百年前就没变过。

然后是《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时候真觉得晦涩难懂,尤其是那些讽刺意味的文字,简直是雾里看花。但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真的喜欢。谁的童年没有百草园?我的百草园是家门口的田埂,是夏夜里闪烁的萤火虫,是和伙伴们一起偷摘的西瓜。鲁迅先生用文字把童年的快乐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也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现在再看,才知道先生的文字里藏着多少对旧社会的批判和无奈,而那些童年的美好,也成了一种对现实的抗争。这种感觉,当年年幼的我哪里能体会到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书当年简直是“鸡汤”的代名词。保尔·柯察金,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激励了无数人奋发向上。那时候觉得,人生就该像保尔一样,为了理想奋斗终身。可是现在想想,保尔的人生未免也太苦了。他经历了战争、疾病、爱情的挫折,几乎没有一天是轻松的。我们真的要成为这样的人吗?也许,我们更应该学习保尔的意志力,而不是完全复制他的人生轨迹。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选择,不一定要把自己逼到绝境。
还有《格列佛游记》。这本书绝对是打开了我脑洞的钥匙。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斯威夫特用他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也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时候觉得,这些故事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想想,也许这些故事比现实更真实。人性的贪婪、虚伪、自私,在这些奇幻的世界里被放大了无数倍,让我们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世界。讽刺是这本书的灵魂,也是我们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
《童年》,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阿廖沙的童年是苦难的,充满了贫穷、暴力和欺骗。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些苦难打倒,他用自己的善良和坚强,战胜了命运。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在最黑暗的角落,也要保持希望,也要相信善良的力量。阿廖沙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
另外一些书,像是《骆驼祥子》,当年读完只觉得压抑,祥子的悲惨命运让人喘不过气。一个老实巴交的车夫,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却最终被社会吞噬。那时候不太懂老舍先生想要表达什么,现在再看,才明白这不仅仅是祥子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底层人民的挣扎,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还有一些“必读书目”,比如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当时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现在基本忘得差不多了。说实话,有些书确实不太适合七年级的孩子阅读,太深奥,太枯燥,反而容易扼杀阅读兴趣。
七年级的必读书目,就像一颗颗种子,埋在我们的心里。也许当时我们并不理解,甚至有些反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会慢慢发芽,开花,最终影响我们的人生。所以,即使有些书当时觉得难懂,也不要轻易放弃,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其中的价值。重要的是,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毕竟,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更在于塑造我们的人生。而这,才是七年级“必读书目”真正存在的意义。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