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起给孩子挑书这事儿,简直像在茫茫书海里寻宝,既兴奋又有点迷失方向,是不是?市面上童书琳琅满目,什么大奖啦、畅销啦、专家推荐啦,看得人眼花缭乱。说实话,哪有什么绝对的“必读”清单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小宇宙,他们的好奇心和萌芽中的兴趣千差万缕,哪能用一个模子去套呢?
我总觉得,给孩子选书,与其说是“推荐”,不如说是“搭个引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重要的是那扇门打开了,里面的风景,让他们自己去撒着欢儿跑。而且,阅读这事儿,真不是到了学校才开始的“学习任务”,它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感受、去连接万物的一种天生能力,咱们做大人的,得护着这点火苗,别让它灭了,最好还能给它添点儿柴。

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哪有现在这么丰富的资源?一本小人书,能反复翻看几十遍,书页都卷边儿了,里面的图画和故事,早刻进脑子里了。那时候的阅读,多纯粹啊,没掺杂任何功利的想法,就是喜欢,就是觉得有趣。现在呢?手机、平板,声光电的刺激太强烈了,书本好像有点被冷落了。但我还是坚信,纸质书带来的那种沉浸感,那种用手指触摸纸张的温度,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孩子的心灵可以慢下来,去捕捉细节,去驰骋想象。
所以,我给孩子推荐书,很少会直接甩出一个长长的书单。我更愿意讲讲某本书怎么打动了我,或者我家那位小祖宗看某本书时的傻样儿,那种手舞足蹈、那种咯咯笑、那种皱着小眉头沉思的模样,比一百句“这本书多有教育意义”都管用。
比如,给特别小的宝宝,绘本当然是首选。但选什么样的绘本呢?不是颜色越鲜艳越好,也不是字越多越好。好的绘本,图画本身就在“说话”。莫里斯·桑达克这位爷的《野兽国》,哎呀,简直是太懂小孩子了!哪个小朋友没点儿“小野兽”脾气?发脾气被关禁闭,结果跑到了一个都是野兽的地方撒野,撒完野还是想家,回到家发现饭还是热乎的……这不是活脱脱的孩子心理写照嘛!他把孩子内心深处那种叛逆、那种幻想、那种对安全感的渴望,都用狂野又温柔的笔触画出来了。我看我家娃第一次看的时候,先是有点儿怕那些野兽,然后发现主角马克思比野兽还“野”,就哈哈大笑起来。那种感觉太棒了,他觉得自己的小情绪被理解了。
还有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和《我妈妈》,这两本,说真的,大人看了都会心里发酸、眼眶湿润。他用孩子的视角,把爸爸妈妈那些平凡的优点,用奇幻又夸张的想象表现出来: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能跳过月亮;妈妈像电影明星一样漂亮,能变魔术……这些特质可能在大人看来平平无奇,但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就是超级英雄,就是全世界。读这两本书,不仅是给孩子看,更是让大人重新看见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样子,拉近亲子关系,简直是无价之宝。绘本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形式,触碰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再大一点,开始从图画过渡到文字了,就是所谓的“桥梁书”或“初章书”。这时候,故事性就很重要了,得能一下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愿意一页一页往下翻。《神奇树屋》系列,简直是“入坑”独立阅读的神器!一对小兄妹坐着神奇树屋穿越时空去冒险,一会儿到恐龙时代,一会儿去古埃及,一会儿遇到海盗,一会儿拜访莫扎特……它把冒险、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巧妙地融在一起,故事节奏又快,一点儿不拖泥带水。孩子跟着主角一起紧张、一起兴奋、一起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认识了世界,还建立了阅读的信心——“你看,这么厚一本书,我自己读完了!”那种成就感,太重要了。
女孩子可能会喜欢像《玛蒂娜》系列那样的书,虽然故事情节不像神奇树屋那么跌宕起伏,但它描绘的是小女孩温馨、有趣、充满发现的日常生活:玛蒂娜去海边、去农场、学骑车、照顾小动物……画风细腻柔美,文字充满诗意。它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小美好,培养她们细腻的情感和对美的感受力。我家那位那阵子迷得不得了,每天晚上都要听一本,听着听着就在故事里甜甜地睡着了。
等孩子再大些,能读文字量更大的书了,世界就更广阔了。这时候,我特别想推荐那些能给孩子心里留下点儿东西的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逢人就推,它太特别了!与其说是写给孩子看,不如说是写给所有大人、所有教育工作者看的。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那个在普通学校被认为是“怪小孩”而退学的孩子,在巴学园遇到了校长先生。那位校长先生,他没有评判,只有无尽的理解和包容,他蹲下来,用几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倾听小豆豆那些跳跃、零散、看似毫无意义的话。这本书让人看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发现和保护孩子天性中的闪光点。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经历,是多么自由、多么充满生机啊!它会让你反思,我们是不是常常因为“规矩”和“标准”,而忽略了孩子身上最可贵、最独特的东西?
还有经典的《夏洛的网》,我的天,每次读到夏洛写给威尔伯的那些字——“谦卑”、“了不起”、“光彩照人”——就觉得心里堵得慌。一个快要被吃掉的小猪,一只不起眼的小蜘蛛,它们之间竟然能产生这样深厚的友谊!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夏洛拼尽全力,甚至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它讲了友谊,讲了承诺,讲了生与死的循环。读完这本书,孩子也许无法完全理解“死亡”的意义,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爱和牺牲,那种生命的可贵。它让孩子在温暖的故事中,第一次也许是第一次,触碰到生命中沉重却真实的部分。
当然,不能光看故事书,科普、历史、人文,这些领域也有特别棒的童书。别觉得这些就一定枯燥,现在的童书设计师和作者脑洞大得很!很多科普书做得像探险地图一样,翻开就让人哇一声;历史书用漫画形式,把那些遥远的人物和事件讲得活灵活现,让人觉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曾经生活过、奋斗过的世界。重要的是,这些书能激发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广阔无垠,有太多有趣、神奇的事情等着他们去了解、去发现。
说来说去,书单只是个参考,最核心的,是让孩子爱上阅读本身。别去强迫,别去规定“你必须读完这本”,也别把阅读变成完成任务打卡。让书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家里找个舒服的角落,堆满各种各样的书,让它们随手可得。你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哪怕只是简单地看看图,听听他咿咿呀呀地“讲”自己的故事。大一点了,可以轮流读,或者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读完后,别急着问“学到了什么”,可以轻松地聊聊:“你喜欢哪个角色啊?”“如果故事这么发展,会怎么样呢?”听听孩子的天马行空,你会发现,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常常超出你的预期。
阅读,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为了让他们记住多少知识点。它是给孩子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它是给孩子一个坚实的内在世界,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时,有一个安顿心灵的港湾。那一页页翻动的纸张里,藏着无限的可能,藏着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种子。所以,别犹豫了,带孩子去“玩”书吧!那将是一场最美好、最自由的探险。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