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青春书籍”?是那种封面花里胡哨,男女主角在樱花树下45度角仰望天空的?还是那种充斥着堕胎、车祸、出国,好像不把生活砸个稀巴烂就不配叫青春的?
我承认,这些我都看过。年少无知嘛,谁还没在书店的畅销区流连过。但那些书,就像夏天吃的冰棍,爽是一时的,吃完除了手里一根光秃秃的木棒和一阵空虚,什么也留不下。

真正能刻进你骨头里的,是那些撕开青春那层柔光滤镜,让你看到里面那些乱七八糟、又哭又笑、生猛无比的玩意儿的书。它们不一定贴着“青春文学”的标签,但它们的内核,那种横冲直撞的生命力,那种无处安放的拧巴劲儿,比什么都青春。
所以,如果你想找点“带劲儿”的,那咱就聊聊。
首当其冲,我想说的居然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这跟青春有啥关系?太有了!关系大了去了!我们现在谈论的青春,常常被塑造成一种精致的、无菌的、甚至有点“丧”文化的东西。但王小波写的是什么?是锤人、是性、是压抑环境下人性最原始的冲动和有趣。王二在那个荒诞的年代,用一种近乎无赖的方式,保持着自己的理智和思考。他对抗无趣,对抗愚蠢,他活得那么用力,那么理直气壮。这难道不是青春最该有的样子吗?去他的伤春悲秋,先活得像个生猛的人再说。读《黄金时代》,你会感觉一股热气从脚底板往天灵盖上蹿,让你想冲出门去,随便找个山头大喊几声。那是一种被压抑太久后,对“自由”和“有趣”最本能的渴望。
然后,我们聊点温柔但同样残酷的。《如果我留下》(If I Stay)。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那种冰水从头顶浇下来的撕裂感。它不是校园里的小打小闹,它直接把一个17岁女孩扔到了生与死的边界。女主米娅,一场车祸后,灵魂出窍,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看着自己的身体躺在病床上,她必须做出选择:是跟着家人走,还是为了爱人留下来?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把音乐、爱情、家庭、梦想这些青春里最闪光的部分,和死亡、失去、痛苦这些最黑暗的部分,揉在了一起。你跟着米娅的灵魂,在医院的走廊里飘荡,回忆像电影一样闪回。你会发现,青春的重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沉。它让你思考,当所有你熟悉的世界崩塌后,支撑你活下去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说到青春,绕不开那种湿漉漉的、黏糊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那必须是岩井俊二的《情书》。这本书,我建议你在一个下雪的冬日午后,泡杯热茶,裹着毯子读。它的文字就像窗外的雪花,安静、轻盈,但落在心上,却能堆积起厚厚的、化不开的想念。两个同名同姓的藤井树,一场寄往天国的信件引发的误会,牵扯出一段尘封多年的暗恋。全书没有一句“我爱你”,但爱意却像呼吸一样,弥漫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那个靠在窗边看书的少年,那个在借书卡背面画下你肖像的少年……这种不动声色的喜欢,这种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遗憾,简直就是东亚式青春的极致描摹。它教会我们,有些情感,不必说出口,它存在过,就已经是永恒。时间的魔力,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情书》是微风拂面,那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就是一场席卷一切的暴雨。我知道,很多人觉得这本书“装”,觉得里面的角色都神神叨叨的。没错,他们确实挺“作”的。但青春期的我们,谁不“作”呢?谁没有过那种全世界都无法理解我的迷惘和孤独呢?渡边、直子、绿子,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森林里迷了路。死亡的阴影、性的启蒙、爱与责任的纠缠……村上把青春期那种内在的、剧烈的成长之痛,写得入木三分。读这本书,就像在深夜里独自走一条长长的隧道,你不知道出口在哪,周围是无尽的黑暗和潮湿的空气,但你还是得硬着头皮往前走。它不提供答案,它只是诚实地展示了那种混乱的状态。很多年后你再回头看,会发现,那片“挪威的森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过。
还有一本,是每个自以为是“异类”的少年都该去读的,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简直就是“少年烦恼”的代言人。他看不惯身边的一切,觉得全世界都是“假模假式”(phony)的。他抽烟、喝酒、逛夜店,用一种笨拙又叛逆的方式,对抗着他所不理解的成人世界。这本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霍尔顿那喋喋不休的、充满了脏话和牢骚的内心独白。你读着读着,会觉得这家伙怎么这么丧、这么愤世嫉俗,但你又忍不住心疼他。因为在他那副“小混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无比纯真、无比脆弱的心。他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那些在麦田里奔跑的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守护纯真的渴望,太容易让同样敏感的年轻人共鸣了。它告诉你:嘿,你觉得这世界很烂,你不是一个人。
最后,我想提一本格局更大的书,《追风筝的人》。它的故事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开始,但它所讲述的,远不止青春。它关于友谊、背叛、阶级、战争,以及贯穿一生的救赎。阿米尔在童年犯下的一个错误,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本书会让你明白,青春期里做出的一个选择,一个懦弱的转身,可能会掀起怎样惊涛骇浪的后果。它把个人的罪与罚,放置在了一个宏大的、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让那种情感的重量变得无比真实和沉重。“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的分量,只有读完全书才能体会。它让你看到,成长不仅仅是学会爱,更是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勇敢地去弥补。
这些书,没有一本是轻松的“甜品”。它们是主食,甚至是需要费力气去啃的硬骨头。它们会让你不舒服,会让你思考,会让你在深夜里辗转反侧。
但真正的青春不就是这样吗?充满了疑问、挣扎、阵痛和突如其来的顿悟。
所以,别再只找那些给你造梦的书了。去找那些能把你从梦里摇醒的书吧。它们会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内心的兵荒马乱,然后告诉你,没关系,我们都曾这样走过。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