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不想列个干巴巴的书单。我想聊聊几本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格式化”过我的书。
如果你觉得现实世界坚不可摧,秩序井然,那我建议你,去读一读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别被这学术腔的书名吓跑。这根本不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专著,这是一部关于群体性歇斯底里的惊悚大片。真的,读的时候我后背发凉。一个荒诞不经的“剪辫”谣言,怎么就在堂堂大清国,从南到北,从平民百姓到朝廷高官,搅起了那么大一场风暴?孔飞力那把手术刀一样的笔,一层层剥开社会肌理,让你看到官僚体系的僵化、人性的幽暗、权力的傲慢,以及普通人在巨大漩涡里的无力与疯狂。你会发现,历史根本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它就是由无数个体的恐惧和欲望,偶然又必然地编织起来的。读完这本书,你再看今天网络上的种种舆论风波,那些非黑即白的站队,那些被瞬间点燃又迅速遗忘的愤怒,你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既视感。它告诉你,我们离那个荒唐的1768年,其实一点也不远。这本书给我的,是一种清醒的恐惧。
那如果,你正被“内卷”和“成功学”压得喘不过气,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一事无成,那我求你,去读约翰·威廉姆斯的《斯通纳》。
这本书简直是“平庸”的赞歌。主角斯通纳,一个农家子弟,成了大学老师,一辈子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爱情不算美满,事业处处碰壁,和女儿关系疏远。按现在的标准,他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但奇怪的是,你读他的故事,一点都感觉不到“丧”。你只感觉到一种惊人的力量,一种属于普通人的,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和失望中,依然坚守自己内心秩序的尊严。他爱文学,那就纯粹地去爱,去教,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他在不完美的关系里,努力维持着体面。这本书写的不是一个人如何成功,而是写一个人如何活着。合上书的那个下午,我坐在窗边很久,看着楼下的车来车往,第一次觉得,那种不被看见的、安静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它像一剂解药,治愈了我对“意义”的焦虑。
当外部世界让你感到疲惫和困惑,目光自然会转向内心。这时候,你需要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
我不同时期读这本书,感受完全不一样。十几岁时读,觉得是个王子历险记;二十多岁时读,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对世界的反叛和探索;现在再读,看到的却是轮回、是接纳、是合一。悉达多尝试了所有的人生:禁欲的沙门、纵情的富商、平凡的船夫……他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去体验、去犯错、去感受。这本书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它不给你任何答案。它只是告诉你,真理无法言说,只能亲历。就像那个摆渡的船夫说的,要向河水学习,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又无时无刻不在那里。这本书教会我,生命不是一条奔向终点的直线,而是一个不断体验、不断回归的过程。焦虑的时候翻一翻,它总能让我的心静下来。
说完了关乎社会、人生和内心的,我还想推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去读木心。
随便哪一本散文集都行,比如《哥伦比亚的倒影》。读木心的文字,感觉像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江南午后,走进了一间摆满古董的屋子,空气里有旧木头和书页的香气。他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有种把古典中文的精髓和现代思想熔于一炉的魔力。那种从容、那种贵气、那种不动声色的狡黠和深刻,在今天这个讲究“接地气”和“短平快”的时代,简直是奢侈品。他谈文学,谈艺术,谈生活,谈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却几乎没有怨气,只有一种审美的自觉和智性的骄傲。读他的书,不是为了获取什么知识点,而是为了“养”自己的感觉。它会让你对语言的美,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你会发现,原来汉字可以这样被排列组合,可以美得像一首诗,又锋利得像一把剑。
最后,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大脑体验一次彻底的“重启”,去读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
那部很棒的电影《降临》就改编自这本书的同名短篇。但文字能带来的震撼,是影像无法完全替代的。这篇小说讲的根本不是外星人入侵,它探讨的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命题:当语言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你感知时间的方式会不会也随之改变?当女主角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她开始能“预见”未来,包括她女儿必然的悲剧性一生。但她还是选择拥抱这一切。这篇小说不是用情节,而是用一个思想实验,狠狠地撞击了你的世界观。特德·姜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把最硬核的科学设定和最柔软的人类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写的不是科技的未来,而是人性的未来。读完他的小说,你可能会对着天花板发呆好几个小时,思考关于自由意志、关于时间、关于爱与宿命的终极问题。
所以你看,这些书,每一本都是一个入口,通向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们可能无法给你带来世俗的成功,但它们会把你这个人,变得更复杂、更宽广、更清醒,也更温柔。
别再问该读什么了。问问你自己,你想被什么改变。然后,去找那本书。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