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吧,想着出版社嘛,老牌的总不会错?比如那个人教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想着教材都是他们出的,那配套的必读书目肯定权威、注释全吧?结果买了本鲁迅的《呐喊》,嗯,排版是挺规矩的,注释也行,但拿到手里,那纸张,白得有点晃眼,摸着也挺薄的,油墨味儿倒是不大。就觉得……少点儿感觉。孩子翻了两页,也说“这纸好奇怪”。你说说,读鲁迅那么有分量、有历史感的东西,手里拿本薄薄的、现代感过强的书,总觉得有点违和。
后来就学乖了点。看书不能光看出版社名头,得看具体的版本。尤其是那些外国经典,译本简直是灵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买的是梅益的译本还是其他?这差别可大了去了。梅益那版,句子都透着股力量,读着就觉得主人公保尔是个真汉子。换个译本,可能就平平淡淡,没那个味儿了。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他们在引进文学这块儿确实有两把刷子,积累了不少好的译本。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最早的译本就那么几个,哪家拿到了好的版权,请到了好的译者,那版本就是抢手货。但别迷信,有时候同一个译者,在不同出版社出的,装帧、纸张、字体什么的,差别能让你哭。

说起装帧和纸张,这真是个要命的事儿!尤其是对初中生。他们不像大人,有时为了内容可以忍受一切。一本沉甸甸、封面设计得有点意思、纸张摸着滑溜溜或者带着点微黄有质感的书,更容易吸引他们拿起来。你想想,一本《平凡的世界》,砖头那么厚,如果字体又小又密,行距又窄,孩子看着眼睛都累,还没读几页就犯怵了。人文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名著,很多版本都挺经典的,尤其是“名著普及本”或者“经典译林”系列,字体大小比较适中,纸张也过得去。他们的注释也相对靠谱,不会太多把你搞晕,也不会太少让你抓瞎。但这几年,有些老牌出版社也出了些比较“轻”的版本,纸薄得像字典纸,就为了把书做轻点儿。唉,手感差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再说说国内原创或者比较近代的书。像余华的《活着》,莫言的《蛙》(虽然《蛙》可能超纲了点,但有些孩子好奇也会看),或者阿来的《尘埃落定》。这些书,不同的出版社出,差别可能主要在装帧设计和注释。有些出版社喜欢弄得花里胡哨,吸引眼球;有些就朴实无华。我个人偏爱那种看着舒服、排版干净的。比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他们出的一些当代作家作品,整体感觉就挺好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他们不只做外国文学),也都有不错的国内作品版本。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但我觉得超级重要的点:注释和导读。初中生读一些老书,比如《西游记》《水浒传》或者一些民国时期的作品,里面好多词儿、典故,他们根本不懂。一个好的版本,它的注释应该是在当页或者当段出现,而且解释得清楚明了,不卖关子。有些出版社的注释特别敷衍,或者把所有注释堆在书末尾,翻来翻去麻烦死了,严重影响阅读连贯性。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虽然他们更多是古籍或工具书,但有时候出的一些经典版本,注释就做得特别扎实、专业,但可能对初中生来说又有点太深了。所以我更推荐那些专门做青少年阅读的出版社,比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他们知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出的必读书目或者延伸阅读,注释和导读往往更贴合孩子。他们的装帧也更活泼,插图(如果需要的话)也更吸引人。
对了,说到插图!有些书,比如《爱的教育》《小王子》,甚至一些童话或者古代小说节选,有好的插图简直是锦上添花,能极大地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些出版社在这方面就很用心,比如步印文化(虽然不是大社,但他们做的一些童书绘本非常棒,有些经典书他们也有版本),还有前面提到的少儿社、二十一世纪社,他们出的带插图的版本,可以重点关注。但插图也不能滥用,有些名著配上不搭调的插图,反而干扰想象。
所以你看,挑一本必读书目,真是个体力活加眼力活。你得:
1. 看是外国书还是中国书。外国书重点关注译本,看看哪个译者的口碑好,哪个出版社拿到了好的译本版权。
2. 看书的年代。老书或古典名著,重点看注释是否齐全易懂,字体和纸张是否适合长时间阅读。人文社、上海译文、译林,或者一些大学出版社(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的“名著新读”系列)可以作为备选起点。
3. 看书的类型。偏向青少年视角的书,可以看看少儿社、二十一世纪社等,他们的装帧和导读可能更吸引孩子。
4. 亲自摸一摸,翻一翻!去书店!这是最直观的方式。感受纸张的质感,看看字体大小和行距,翻几页看看注释是不是方便查阅。别怕麻烦,这比买回来孩子不喜欢强多了。网上买书虽然方便,但条件允许,最好还是去实体店看看。那手感,那油墨味儿,是冰冷的屏幕给不了的。
5. 如果可能,对比不同出版社的同一本书。这可能是最耗时但也最有效的方法。你会发现,哎呀,这家的字体大了点,那家的纸张舒服,还有这家的注释正好是我孩子需要的!
说到底,没有哪个出版社能在所有的初中必读书目上都做到最好。人文社在经典文学上底蕴深厚,上海译文和译林在外文引进上经验丰富,少儿社和二十一世纪社更懂青少年心理。但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缺点或者说侧重点不同。
我这些年给孩子买书的经验就是:初中必读书目这事儿,别指望“一劳永逸”地锁定某个出版社。每一本书都值得你为它寻找一个“良配”——一个最舒服、最能帮助孩子理解和沉浸的版本。有时候,花点儿心思,找到那个对的版本,孩子读起来更顺畅,更愿意亲近,这比什么都重要。读书的乐趣,不就在于此吗?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体验。
所以啊,别光盯着出版社那三个字,弯下腰,凑近点,去看看那纸张,摸摸那封面,翻翻里面的字体和注释,甚至闻闻那油墨味儿。只有这样,你才能为你家那口子,挑到真正“对味儿”的初中必读书目的版本。这过程,有点像寻宝,有点像给孩子挑一件贴心的衣服,麻烦是麻烦点儿,但值得。真的。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