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又是这张纸,薄薄的,印着几个书名。部编版四下必读书目,几个字,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分量。每次看见,心里都得小小地叹口气,不是因为书不好,恰恰相反,那些书名,好多都是闪闪发光的经典,可一旦跟“必读”俩字儿沾上边,就总觉得,哎呀,那点儿自由的味儿,是不是就被冲淡了点儿?
你说呢?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固定的必读书单?就是在小小的镇图书馆里钻来钻去,或者跑到新华书店蹭着看,看得肩膀酸了,脖子僵了,还得提防店员阿姨的白眼。那阅读,是纯粹的寻宝,是惊喜。掏出一本封面破旧的《童年》,或者偷偷看几页《鲁滨逊漂流记》,那种感觉,是现在坐在明亮书桌前,捧着崭新课本完成“必读书目”任务的孩子们,可能体会不到的。

不过呢,理解还是要理解。毕竟孩子们太忙了,眼睛又容易被各种屏幕勾走魂儿。有个指引,至少能保证他们在最该撒欢儿、最该天马行空的年纪,能接触到一些真正有营养、有力量的文字。这些书,它们立在那儿,像一座座小小的灯塔,引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去远航。
你看,《海底两万里》,这名字一听就酷毙了!虽然对四年级的小家伙来说,字儿是多了点,又是这个教授,又是那个 Conseil,名字可能绕口,但我跟你说,一旦钻进鹦鹉螺号,跟着内莫船长(嗯,名字是这个吧?记不太清了,哈哈)下潜到未知深海,那种感觉,绝了!什么巨型章鱼、神秘亚特兰蒂斯遗址、五彩斑斓的珊瑚礁……那可不是看科普片能完全代替的体验。文字自有它的魔力,它在你脑子里搭景,让你身临其境。我家那小子,一开始皱着小眉头,说“字太多了,能不能不读?”我呢,也犯愁。后来就换策略,我读一段,他读一段,或者干脆我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讲到精彩处,他眼睛就瞪得溜圆,嘴巴张成个小“O”字。嘿,你看,效果不就来了?他会追着问:“后来呢?后来鹦鹉螺号沉了吗?”那一刻,我知道,那颗叫好奇心的种子,种下了。
还有那本《秘密花园》,初看可能觉得有点儿慢吞吞的。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小姑娘,一个被遗忘的庄园。但就像花朵需要时间慢慢绽放一样,这本书的魅力也需要耐心去体会。当那个长满荒草、紧锁大门的花园,在玛丽和迪肯的手下一点点恢复生机;当那个可怜兮兮、以为自己活不长的科林,因为重新呼吸到新鲜空气,重新感受到生命力而变得活泼健康时,那种温暖,那种希望,就像阳光一样洒进心里。它无声地告诉孩子:爱、希望和劳动,能让死气沉沉的世界重新变得美好。这多重要啊!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我家姑娘读到科林第一次站起来那里,高兴得直拍手,好像她自己也从病床上跳了下来一样。你看,这就是共情啊!文字让她感受到了另一个孩子的喜悦和重生。
说起这些书,总忍不住想起更多。比如有没有《长袜子皮皮》?那个力大无穷、自由自在、敢想敢做的小姑娘!她完全打破了所有大人规矩的束缚,她的世界是那么好玩,那么充满活力。读皮皮的故事,感觉连空气都变得轻快起来。她告诉你,做个特别的人,遵从内心,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点儿棒!这对于现在被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一股清风。
当然了,“必读”这事儿,执行起来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天生爱读书,拿到书单就像拿到藏宝图,自己就一头扎进去了。有的孩子呢,就像小蜗牛,你得推着,哄着,甚至连蒙带骗。我见过为了完成任务,让家长读完然后孩子听着复述的;见过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只为赶紧写完读后感交差的。那种“读”,其实挺心疼人的。书本里那些鲜活的生命、波澜壮阔的故事、细腻微妙的情感,全都被忽略掉了,留下的只是几个模糊的印象和对任务的解脱。
所以,这份部编版四下必读书目,它摆在那儿,不只是一个清单,更像一个挑战。对孩子是挑战,挑战他们坐下来,挑战他们去理解,挑战他们投入感情。对我们大人,更是挑战,挑战我们怎么去引导,怎么去陪伴,怎么去把“必读”变成“想读”,或者至少,别让“必读”磨灭了孩子对阅读最后一点点的热情。
我也在摸索。有时候跟他一起演书里的情节,有时候给他画书里的插图(虽然画得很丑),有时候聊着聊着,突然问他:“哎,要是你是书里的那个谁谁谁,你会怎么做?”试图让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我知道这很难,尤其当时间有限,作业排队的时候。但总觉得,这些经典,它们身上有种魔力,就像老电影,常看常新。它们经历时间的考验,还能被一代代人记住,靠的绝不是强制力,而是它们内在的生命力。
所以,看着这张部编版四下必读书目的单子,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邀请。邀请孩子们在人生最容易做梦、最容易相信奇迹的年纪,去这些伟大的书本里,做一场更长的梦,去经历一些更不可思议的冒险,去认识一些更有趣的朋友。至于那个“必”字带来的压力,哎呀,就尽量淡化吧,就像给药外面裹一层糖衣,让孩子吞下去的时候,感觉到的多是甜蜜,少是苦涩。
希望很多很多年以后,我的孩子,或者其他现在正读着这些书的孩子,回忆起小学四年级时,能不仅仅记得“我读完了一本书”,而是能真真切切地想起书里某个人物的脸,某个场景的光线,某个瞬间给他们带来的震撼或温暖。那时候,这张部编版四下必读书目,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那可不仅仅是完成了一项学校的任务,那是往一个人的心里,播下了一片森林啊。这份沉甸甸的期望,就落在这一页页薄薄的纸上,落在我们做家长的,以及辛勤付出的老师们的肩上。嗯,不容易,但值得。毕竟,阅读,是孩子自己飞翔前,最重要、也最美好的起飞跑道之一啊。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