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初一这会儿读课外书,最忌讳的就是功利俩字儿摆中间。不是为了考试加分,也不是为了写作文非得套用哪个金句。就是纯粹图个乐子,图个心里舒坦,图个脑子里能装点儿学校不教、甚至老师自己都未必懂的东西。
所以推荐啥?范围可大了去了。别被什么“必读名著”的单子给框死。那些经典当然好,但得看孩子胃口。硬塞,只会让他对书产生抵触。不如找点儿有意思、有料、能钩子一样的把人拽进去的书。

先说点儿能打开视野的吧。这年纪的孩子,对世界开始好奇了,但很多认知还停留在表面。科普书是个绝佳的选择,但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材式科普。得是那种讲故事、有情怀的。比如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听名字是不是特枯燥?大错特错!这老兄文字太逗了,他不是科学家,但他用一个好奇的普通人的视角,带着你从宇宙大爆炸一路狂飙到智人出现,讲地球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演化,科学史上的那些怪咖、那些“啊哈!”时刻。读起来,就像听一个特别会讲段子的历史老师在上课,时不时蹦出个让你“卧槽,原来是这样!”的知识点。读完你会觉得,哎呀,世界这么大,这么神奇,我在地球上待着,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这种书,不光长知识,更能培养一种敬畏心和好奇心,比啥都强。
还有,像《昆虫记》。别觉得“虫子啊,恶心”。法布尔这老爷子,一辈子蹲在地上看虫子,但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冰冷的观察报告,是充满情感、充满戏剧性的生命故事。那些虫子在他笔下,有自己的生存哲学,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你会看到螳螂的冷酷,蚂蚁的勤劳,甲虫的挣扎。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然界太复杂、太奇妙了,而且会让你学会一件事:蹲下来,去观察那些平时你根本不会留意的小东西。这种观察力,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对一个初一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不光是写景写物能用,更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再来点儿人文的。历史书也别只读课本上的中国史、世界史大纲。找点儿有故事、有细节的历史普及读物。比如一些讲考古发现、讲古代生活、讲某个特殊时期的书。像《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虽然写着儿童,但初一读一点不掉价,很多大人都觉得写得好),或者是一些介绍世界各地风俗文化、地理奇观的书。让孩子知道,地球上不只有我们这儿,还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这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一种包容心和全球视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可贵。
说完了开眼界的,说说滋养心灵、感受情感的。小说啊,散文啊,这是必须的。
经典名著,当然不能落下。但挑着来,别一开始就上《红楼梦》(那真是太早了)。可以从那些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开始。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笔下的这两个小子,太生动了!他们的冒险,他们的想法,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对规矩的反叛,不就是很多初一孩子心里的影子吗?读他们的故事,就像跟着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儿。这不光是故事,是让孩子感受那种生命力,那种不屈,那种即使在艰难环境里也能找到乐趣的本事。
再比如《小王子》。这本书太温柔了,太诗意了。每个年纪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初一读,可能没法完全理解它的哲学深度,但至少能感受到那种孤独,那种对友情的珍视,“你为你的玫瑰花了时间,你的玫瑰才变得重要”这样的句子,多美啊。读这种书,不是为了明白啥大道理,就是让心里有个柔软的地方,能感受到那些抽象却又真实的情感:爱、责任、失去。
国内的作品,曹文轩的《草房子》啊,《青铜葵花》啊,文字太干净,太美了!他写的那种乡村生活,虽然离现在很多孩子的生活远了,但那种细腻的情感,人物之间的关系,那种在困难面前的坚韧,是很能触动人心的。他的书,读着读着,你会觉得心里被洗涤了一样,变得很纯净。而且他的语言,对培养孩子的语感非常有帮助,写出来的句子,是有味道的。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也是这样。不是跌宕起伏的大故事,就是小女孩英子的视角,看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淡淡的,暖暖的,有点忧伤,又有点天真。读完会让人觉得,啊,人生就是这样,有聚有散,有哭有笑,但总有些美好的东西,藏在记忆深处。这种书,能让孩子对情感有更深的体悟,不只是喜怒哀乐那么简单。
散文呢,别觉得无聊。好的散文,就像跟一个有趣的人聊天。可以试试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他写吃的,写玩的,写生活中点滴小事儿,幽默又有味道。或者汪曾祺的散文,写人情世故,写地方风物,读着特别舒服,特别熨帖。散文读多了,不光是积累素材,更是培养一种感受力,一种观察生活的视角,一种把平凡日子过出滋味的能力。写作文的时候,自然就不那么干瘪了。
最后,想说点儿“非主流”的。有些书,可能不在任何“必读”清单上,但如果孩子特别感兴趣,就让他读!比如他喜欢恐龙,就给他买最新的恐龙研究绘本;他喜欢机器人,就买讲机器人发展史的书;他喜欢推理,就找适合他年龄的侦探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大的驱动力。有时候一本看起来“没用”的闲书,可能意外地打开了孩子某个潜藏的天赋或热爱。别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一切。
还有,读完书,可以跟孩子聊聊。他喜欢哪个故事?讨厌哪个角色?哪个地方没看懂?不一定非要写读后感(那玩意儿容易写成套路),就是聊。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深化理解、表达观点的过程。
总之,初一的课外书,就像孩子面前的一片自助餐。品种多点儿,口味杂点儿。有硬菜,有甜点,有水果,甚至有点儿小零食。让他自己去挑,去尝。大人嘛,就是把菜摆上桌,偶尔引导一下,别强迫,别盯着他每口吃了啥,嚼了几下。阅读这事儿,是自由的,是个享受的过程。慢慢来,让书里的世界,一点一点浸润他的心田,滋养他的想象力,丰盈他的精神世界。这比考多少分,重要多了,真的。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