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们高二,夹在升高一的懵懂和冲刺高三的紧绷中间,像个尴尬的过渡期。学校发的那个书单,白纸黑字,像是圣旨。上面赫然列着那些名字:什么《老人与海》啊,《巴黎圣母院》啊,《家》啊,《彷徨集》啊。听起来都挺厉害的,对吧?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它们更多是任务,是附加在数不清的习题册、周测、月考之外的另一重负担。
《红楼梦》?天呐,那厚度!字又小,人物关系跟蜘蛛网似的。说实话,很多时候是硬着头皮啃。那时候哪懂什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只觉得里面家长里短、风花雪月的,离我们拼命刷题的世界太远太远。倒是林妹妹的眼泪挺烦人的,动不动就哭。宝玉嘛……嗯,挺闲的。现在回过头看,那是一种巨大的文化错位感。我们活在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里,脑子里塞满了公式定理,眼前晃的是各种题型和答题技巧,却要我们去体会那个时代贵族家庭的悲欢离合。这落差,不小。

当然,也有不那么难啃的。像鲁迅先生的文章,《彷徨》、《呐喊》里的那些篇目。课本里挑了一些,书目里又有更多。先生的文字真是…犀利,像手术刀。读着读着,心里会冒凉气。那些人物,阿Q啊、祥林嫂啊、闰土啊,活生生,又那么可怜。虽然年代久远,但透过先生的笔,你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中国式的悲哀和国民劣根性。读这些东西,那时候不懂全部,但至少,能触摸到一点点真实的、沉重的历史和人性的侧面,不像有些书,飘在天上。
《家》呢,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族的腐朽,年轻人的抗争。读的时候会有点代入感,毕竟都是年轻人嘛,对束缚、对不公,总归是有点叛逆情绪的。但更多时候,还是觉得有点远。我们面对的束缚是作业、考试、家长的期待,不是封建大家长的权威。所以,那种共鸣,是有限度的。不过,这本书至少情节性强一些,读起来没那么枯燥,比啃《红楼梦》那种大部头,或者品鲁迅那种字字带血的,要轻松那么一丢丢。
至于外国文学,《老人与海》。一个老头,一条大鱼,大海。故事倒是不复杂。那时候老师会强调那种“硬汉精神”,永不放弃。嗯,听起来很正能量,很适合给我们这些被考试折磨得筋疲力尽的家伙打鸡血。但真正读进去,感受那种孤独、那种渺小与伟大的对比,那种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命运的搏斗,得等你心静下来,甚至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能慢慢体会。高二的时候,更多是记住了情节,记住了寓意,为了应付可能的考题。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时恐怕是错过了大半。
回想起来,那份高二的必读书目,像一道道布下的棋子。当时我们不知道下棋人的意图,只看到棋盘,只知道要按规则移动棋子。很多书,我们是囫囵吞枣,甚至只看了缩写版、解析版。考试会考默写,考理解,考人物分析。为了分数,我们学会了总结中心思想,学会了分析写作手法。但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风景,那些作者真正想传达的灵魂,有多少真的被我们捕捉到?恐怕不多。
然而,事隔多年,当我不再是那个为分数焦头烂额的高中生,当我有机会再次翻开这些书,或者只是偶然想起里面的情节和人物,突然会有新的感悟涌上心头。也许是生活经历增加了厚度,也许是心境变得更开阔。那些曾经觉得无聊的家长里短,现在看成了社会变迁的缩影;那些看似遥远的抗争,现在理解为个体命运的挣扎;那些孤独的搏斗,现在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份书目,它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我们高二的时候读懂了多少,而在于它在我们生命中埋下了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可能在当时贫瘠的应试土壤里没有发芽,但它们顽强地留了下来。等我们离开了那个环境,进入更广阔的天地,经历了更多风雨,这些种子遇到了合适的阳光雨露,便悄悄地破土而出。它们长成理解世界的视角,长成感受人生的维度,长成文字表达的能力,甚至长成一种面对困难时的内心力量。
所以,高二的同学们,尤其是身在江苏的你们,我知道那份书单压得你们喘不过气。我知道你们有无数的理由去抱怨它的不合时宜,它的难度,它的强制性。也许你们现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翻页,为了考试而记忆。没关系。真的,没关系。你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去读。读多少算多少。记住一些人,记住一些事,记住一些让你稍稍停顿的句子。
重要的不是你在高二这一年,把这份书目“读完”了,而是你在自己最重要、最容易塑造的年纪,有机会接触到了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精华。它们在那里等着你,就像老朋友,不催你,不评判你,只是静静地等着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带着一颗不一样的心,再次与它们相遇。那时,你可能会发现,那些年啃过的“硬骨头”,其实蕴含着滋养你一生的养分。高二的必读书目,是江苏给你的一份厚礼,只是这份礼物的真正价值,需要时间去慢慢开启,慢慢品尝。别丢掉它们,真的。至少,别让它们只变成泛黄的纸张和模糊的记忆。它们,值得你用一生的时间去反复咀嚼。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