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到这,我心里都直翻白眼。背书?那是上学时候的事儿了。你要真把一本《中国通史》从头到尾、标点符号不差地给客官们背一遍,我保证,不出十分钟,一半人开始打瞌睡,另一半人低头刷手机,你信不信?
所以,别再问我“看哪些书”这种外行话了。导游读书,不是为了变成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那是机器干的活儿。我们读书,是为了在脑子里建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然后,打开一扇小门,邀请客人进来逛逛。

这事儿,得分几个层次来说。
第一层:打地基,但别把自己砌成一堵墙
历史书当然得看。废话。不知道朝代更迭,不清楚基本人物,你连个磕都唠不明白。但关键是怎么看。别去看那种干巴巴的编年体,什么“公元某某年,发生某某事”,那是给人催眠用的。
你要找那种“会讲故事”的历史书。我首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们这行的入门圣经。它牛就牛在,不跟你扯什么宏大叙事,它就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那一年的几个关键人物,皇帝、首辅、大将军、清官……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活的,怎么在那个巨大的、看不见的制度牢笼里挣扎的。你看完,再站在故宫的太和殿前,你看到的就不是一个空荡荡的宫殿,你仿佛能看到那个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他内心的拧巴和无奈。你讲出来的故事,才会有“人味儿”。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史景迁的书,他写历史就像写小说,充满了画面感。关键点在于,你要通过这些书,去理解历史的“逻辑”和“温度”。逻辑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温度是当事人是什么感受。把这两样儿抓住了,你的讲解就立起来了,不再是飘在空中的一堆名词。
第二层:加料,你的“独家秘方”
光有历史骨架,那太单薄了。客人听两天就腻了。你得有自己的“私房菜”。这东西哪儿来?从那些犄角旮旯的书里刨。
首当其冲的,是地方志。这玩意儿,绝对是宝库!每个城市、每个县,甚至每个镇,都有自己的地方志。那里面记的东西可太有意思了。哪条街以前是干嘛的,哪个庙里有过什么传说,哪种小吃是怎么来的,甚至某个怪脾气文人的奇闻逸事……这些东西,旅游指南上绝对没有,大路货的历史书里也找不到。
我带团去一个古镇,所有导游都在讲那座石桥有多少年历史,是哪个状元修的。我就不讲这个。我翻了当地的县志,发现桥底下以前有个小小的水神龛,每年端午,镇上的人不是赛龙舟,而是会把自家包的最小的粽子,偷偷扔到桥洞里喂“桥神爷爷”。我把这个故事一讲,客官们眼睛都亮了。他们会觉得,这个镇子在他们眼里,“活”了过来。这就是地方志的魔力。它让你讲的东西,带上了泥土的芬芳,是独一份的体验。
其次,是美学和艺术史。尤其是带古建筑、博物馆、石窟的,这个太重要了。你不能只会说:“大家看,这个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不废话吗?谁看不出来?你要能说出点门道。
我推荐蒋勋的《美的沉思》,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他们不是教你技术分析,而是教你一种“感觉”的能力。看完这些书,你再去看一根柱子、一片瓦当、一尊佛像,你眼睛里就有了审美滤镜。你能看出线条的流动,能感受色彩的情绪,能体会到工匠在那个瞬间的心境。
你指着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你可以说:“您看她的眼神,那不是神的威严,而是母亲的慈悲。据说这是仿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千百年来,她就用这样的目光注视着洛阳的兴衰,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话,没有对“美”的感知力,是说不出来的。你的讲解,就从知识的传递,变成了情感的共鸣。
第三层:通心,这才是最高境界
做导 D 游,说到底,是跟人打交道。你面对的不是一堆数据,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为什么出来玩?图个开心,图个放松,图个暂时忘掉烦恼。所以,你的知识储备再牛,不懂得沟通,不会观察,一切都等于零。
所以,我强烈建议所有的导游,都去看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闲书。不用太学术,就看那些讲沟通技巧、微表情、大众心理的。这能让你快速判断一个团队的“气场”。这波客人是喜欢热闹的,还是喜欢安静的?是学究型的,喜欢追问细节,还是体验派的,就想拍拍照吃吃好吃的?
你得是个“气氛组组长”。什么时候该开个玩笑,什么时候该留点白让他们自己感受,什么时候发现有人情绪不高了得去聊两句。这比你多背两个知识点重要一百倍。书本教给你察言观色的理论,实践让你变成老手。
还有一类书,是我压箱底的宝贝——小说。特别是那些和你要去的地方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
你要带团去北京,你必须读老舍。读完《茶馆》《四世同堂》,你再走过那些胡同,你嘴里说出来的就不是“这是北京的特色民居”,而是“您闻见了么?这空气里头,好像还飘着当年那碗烂肉面的香味儿。”
你要去西安,去读读《白鹿原》和《废都》。那片土地的厚重、那股子执拗的劲儿,就全在了。
你要去江南,去读读汪曾祺,去读读木心。那种温润、雅致、骨子里的通透,会融进你的语言里。
小说给你的是什么?是“代入感”。它帮你构建一个无比真实的沉浸式剧场。当你的讲解里充满了文学性的细节和情感时,游客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他们被你拉进了这个故事里,成了亲历者。这是一种“魔法”。
最后,我想说,还有一本最重要的书,它没有名字,也没有文字。这本书,就是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本身。
去跟街边的老大爷聊天,听他讲讲这条街几十年的变化。去菜市场里挤一挤,看看当地人吃什么、怎么吵架。去找个苍蝇馆子,尝尝最地道的味道。去听听当地方言,哪怕学一两句骂人的话。
这本无字之书,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
所以,别再把读书当成任务,当成背资料。书,是你的磨刀石,是你的调色盘,是你点燃游客好奇心的那根火柴。最终,你不是在讲解一个景点,你是在分享你对一个地方的全部热爱。
而这份热爱,才是我们这行,最值钱的东西。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