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二下的孩子,刚从那种纯图画书、句子特简单的一蹦一跳,要往文字书、章节书过渡。这个坎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选对了书,他自己捧着能看半小时,甚至忘了动画片。选错了?那书就是一块冰冷的砖头,扔一边儿去。
所以,我眼里的“二下语文阅读书目”,与其说是一份固定的单子,不如说是一堆闪光点,一堆能点燃孩子阅读兴趣的火柴。

首先,要有趣!有趣是第一生产力。一本故事,如果干巴巴的,道理一大堆,人物像说明书,谁看啊?这个年龄段,幽默是王道。那种看到某个情节,孩子会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的书,请给我来一打!比如像《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啊,虽然可能三年级更多看,但有些简单的故事二下完全可以。或者像《小屁孩日记》(初阶版或类似的,找那种文字量不那么大的),那种贴近他们生活的、有点傻气有点狡猾的小心思,孩子一看,嘿,这写的不就是我嘛!或者我同学!他们会有共鸣,会有认同感,觉得书里的人“懂”他们。
再来,要有想象力。这个太重要了!课本里的世界往往是规范的、现实的。但孩子的世界不是啊!他们的脑瓜子里住着小精灵、会说话的动物、能飞的扫帚……别怕那些“不切实际”。《丁丁历险记》那种全世界跑、充满探险精神的,或者像《窗边的小豆豆》,虽然是回忆录,但里面童年视角的那些奇思妙想,那种特殊的学校生活,对孩子来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还有那些关于小小昆虫世界的,比如《夏洛的网》(这个可能稍微有点点深,但语言不难),或者一些优秀的国产原创童话,比如《神医狗》这类带点奇幻色彩的。这些书保护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他们知道,世界可以不只眼前这样。
然后,要有情感,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二下的孩子,社交圈子在扩大,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经历友情、小小的矛盾、挫折、开心。读一些关于友情、关于亲情、关于理解和帮助的故事,润物细无声。《獾的礼物》,啊呀,每次读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又有点酸酸的。它讲的是如何面对失去,如何记住美好的东西。还有像《团圆》,那种中国家庭特有的温情。这些故事,不直接说教,但里面的那种爱、那种善良、那种对他人的关心,会慢慢渗进孩子心里。他们会跟着书里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难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去感受别人的情绪。
别忘了,知识可以藏在故事里。谁说二下阅读就不能获取知识?但得是那种包装得特别巧妙的知识。《神奇校车》就是绝佳范例!坐着校车去人体里旅行?去火山内部探险?孩子们是跟着卷毛老师和那帮“捣蛋”学生一起去的!不是硬塞给你一堆名词解释,而是让你在惊险有趣的旅程中,哇!原来是这样!知识就变得有生命了。类似的还有一些优秀的科普绘本或者故事书,讲讲动物的习性,讲讲植物的生长,讲讲宇宙的奥秘……但切记,故事感是前提。
还有一点,可能不在任何书单上,但特别重要:让孩子自己选一部分。书店里,图书馆里,甚至在家里那一堆书里,让他自己去摸,自己去看封面,自己读两页试试。他自己挑的,哪怕大人觉得“这什么呀”,他可能反而会爱不释手。那种自主性,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催化剂。别小看孩子的直觉,有时候他们一眼就能挑到最对味儿的。
所以,我的“二下语文阅读书目”,它不是一张精确到位的清单,而更像是一份建议清单,一份可能性清单。里面可以有《我爱阅读》那种桥梁书,文字大大的,页数不多,让孩子有成就感。可以有《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讲讲小小的烦恼和勇气。可以有《神奇书屋》,带点奇幻色彩的探险。当然,也可以有那些“不得不读”的,但我们的任务是想办法把它们变得不那么“不得不”,找到里面的乐趣点。
最终,阅读这事儿,二下也好,三年级也好,或者更小,都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写读后感(二下写啥读后感啊!),是为了快乐,是为了在书页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是为了通过别人的故事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是为了那个捧着书,眼睛闪闪发光的瞬间。那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书单嘛,就当是个参考吧,最重要的那本,永远是孩子此刻最想翻开的那一本。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957.html